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快捷、价廉、美味 “读图时代”的快餐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今年5月份,《新世纪周刊》扩版至160页,成为常态下最厚重的综合新闻周刊。执行总编刘丰在“致读者”栏目中明确表示“进一步增加了图片的比例和分量”“将继续发扬用大量图片报道新闻的风格,让新闻简洁轻松起来”“为读者减轻海量信息带来的心理压力,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
有人曾将致力于为忙人提供讯息的期刊评价为“文化快餐”,在读图时代引领读者进入、享受其带来的独特乐趣。 
事实上,翻开当今的出版物,“大量精美图片加文字”似乎已成为一种主流面孔。从摄影到电影、电视出现,20世纪的这些伟大的发明带动了视觉文化的发展,并延伸到阅读中,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的阅读新体验很快为阅读者所接受,继而有了所谓“读图时代”的到来。
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化快餐的显性标志之一,便是图像主导了文化传播。在诸多评论中,“读图时代”与“快餐文化”时常并列出现,甚至将“快餐文化”视作“读图”的一种衍生。
读图时代,图片对文字的诠释作用可以帮助读者加深文字理解和形象记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读图画比读文字快捷,直观,感受直接,还带有视觉上的审美愉悦。这些也都是大众文化的需要。”作家冯骥才曾在《读图时代》一文中写道,“故而,大众文化的盛世,必然读图畅行。”
曾掀起绘本创作风潮的漫画家几米表示,他并不介意自己的作品被界定为文化快餐,“在国外,好的绘本代代相传。如果一张图像够欣赏、够责任,就不仅仅是一张图像。”
美国《棕榈滩邮报》副总编辑、著名图片编辑马克·安德尔森说过:“好的图片能穿透事物的表面现象,把你带到更深的地方去;在情感上更深地打动你,在智力上又提供了很丰富的信息。”
有人乐观地说,“读图时代”本质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读书时代”,只是“读”的对象增多了,空间扩大了,视角多变了,速度快捷了。
乱花渐欲迷人眼
然而,扩大的空间和多变的视角,带来的并不全是乐观的结果。
“未成年人最爱读图,渐失对文字阅读兴趣,”去年12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上,主办单位公布的一项“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的数据显示,电脑游戏、电视和音像制品成为上海未成年人最喜爱的三种媒体。
全国少工委主任赵勇曾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信息化带来的是快餐文化,尤其是表现在少年儿童身上的读图时代快餐文化。我们传统当中很多是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值得我们发扬,但这种读图时代、快餐文化把这些东西丢掉了。”
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曾在《信息化社会》中提出“电视人”的概念,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在影像和音响的刺激环境中长大注重感觉,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文字时代的知识分子执著于思维世界的探求,图像文明中的年轻一代则沉迷于感官刺激。
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是,书店中传统的经史子集无人问津,但各种“插图本”或对正史、名著的“戏说”、“水煮”系列图书,追捧者众。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洁非曾说,习惯于用直观的方式而不是语言的方式认识事物,从人类文明进化的角度看是一种倒退。
当艰深晦涩的学问被束之高阁,娱乐却披上文化的外衣登堂入室,为承继经典而默默耕耘的学人被遗忘,戏称庄子为“放浪形骸的阿Q”却被捧为炙手可热的文化名人,这样“时无英雄,竖子成名”的局面,显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千树万树梨花开
事实上,“读图时代”已经成为了一个时间坐标,见证着多种领域内文化快餐的兴盛。
比如数码摄影的日渐风行。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瑶说:“数码摄影快捷、环保,但是目前来看,画质毕竟不及胶片。另外,也使许多摄影者被‘您只需轻轻一按,其它事交给我们’之类的广告词误导,忽视了照片背后的人文因素。这样拍出的照片往往千篇一律,与批量生产的快餐无异。”
比如“心灵鸡汤”文字的风靡。故事、小小说或智慧化的短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娓娓道来,“不求多少底蕴,只求会心一笑。”再以广受欢迎的口袋书为例,一般采用原著的故事框架,挑选最具吸引力的情节编写而成,标注的冷僻字拼音和栩栩如生的插图,取代了原著中文采斐然的词藻和起承转合的章法。
“近几十年来,美术教育的分科教学使‘画人读书论画、注重实践、讲求学养’的传统渐渐消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不久前在一次研讨会上表示将致力于培养“通人”型书画家,他们“重学养、讲品位、艺理兼通的取向,是治疗当今‘快餐文化消费’的良药。”
在“快餐文化消费”的时代,人们不愿去影院观摩一部真正的好片,而是钟情于电视台点评介绍影片梗概的栏目;不愿去音乐厅欣赏一场真正的音乐会,而是把各种获取方便、旋律上口的网络歌曲下载至MP3,作为打发寂寞的伴侣。
曾有音乐人直言,“形式单一,风格重复”的网络歌曲就像方便面,“吃着味道不错,做着简单快捷,但是吃过了又能给身体留下什么营养呢?又能有多少让人回味的东西呢?”
莫把快餐做正餐
王瑶说,摄影家坚守传统的胶片摄影,并非只是拘泥于拍摄方式,而是坚守胶片摄影中人为因素参与“带来的内涵,思想深度和感情温度。”
借用一句话,“总有一种力量叫我们泪流满面”――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在于大师们没有任何投机取巧之处,他们用最艰苦的努力,展现了人类情感中最有价值的时刻。
著名汉学家、美国乔治敦大学东亚系魏若望教授曾以《于丹〈论语心得〉》为例表示,对孔子理论的解读并不能被认为是孔子理论本身,“研究一种理论我们还是要回到原著本身。”
有人打过比方,对于面黄肌瘦的人或者忙于工作无暇吃饭的富豪,快餐是首选,因为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吃饱获得能量;同样,对于知识贫乏或者有文化涵养却没有时间读书的人,选择文化快餐也是一个高效务实的做法。但关键的是,快餐虽能快捷地提供卡路里,却不可能替代正餐的营养。
“世上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就可以被掌握,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研习经典的想法都是荒谬的。”以文学作品为例,各种“梗概缩写”“戏说”版本能为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却不复原著令人“口齿噙香”的享受――就像可口的快餐,制作精细又方便果腹,付出的代价却是各种营养成份的流失。
作者:杨  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