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童庆炳:提出“文化诗学”与社会发展变化有关(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艺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心理诗学与文学主体性的深化
吴子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审美诗学”建构的同时,您还率先进入现代文艺心理学美学的研究领域。促使您致力于“心理诗学”建构的内在动因是什么呢?

童庆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学理论的思考由对于人的一般肯定走向了对于文学主体性的具体论证。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是为纠正以往文学理论中重客体轻主体的倾向,它力图建构一个以人为思维中心的文学理论体系。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论为探索和恢复文学的审美特质铺平了道路,但是,它的提出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并局限于哲学的范畴,对主体性的理解不无抽象化、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文学活动是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审美创造,对于文学“审美反映”的理解应从文学反映活动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联系、作用和转化切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时理论界部分人包括我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同时感到可以转向“文艺心理学”领域加以研究。1986年我申请到国家“七五”社科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当时我和程正民老师领着14个人的团队力图深入到美学的层面去解释它。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获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出版了“心理美学丛书”(14种),并以50万字的《现代心理美学》作为最终成果,得到理论界的关注。“体验”成为我们的文艺心理学的关键词。我们把“体验”这个观念具体化、审美化和现代化了。

吴子林:跟以往的“文艺心理学”相比较,您的“心理诗学”的特异之处在哪里?

童庆炳:我提出了“心理美学”的概念,将美的问题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从文学艺术的事实出发去寻求美学的解释,而与一般的文艺心理学区别开来。在我看来,心理美学是美学不是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方法必须经过改造之后才能运用到美学研究之中;心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其中既包括研究艺术美的创作和欣赏中的心理律动,也包括研究自然美和社会美中的心理活动轨迹。不过,由于艺术美是美的最高的和最集中的表现,所以,心理学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创作和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在我的《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一书中,就是通过审美知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等范畴力图揭示艺术创作心理机制的复杂性和辩证矛盾性。如果说朱光潜30年代研究的还是古典文艺心理学的话,我们则将文艺心理学提高到了现代的水平,把朱光潜提出来的文艺心理学研究大大的推进了一步。

文学文体与形式的力量

吴子林:进入20世纪90年代,您的研究方向又一次转移,聚焦到了当时国内很少有人涉足的“文体学”,您当时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童庆炳:这有一个历史背景。1987年以后很多问题不能谈,文学中能谈的就是语言。所以20世纪90年代整个的文学界就发生了“语言论”转向,研究语言特征、叙述方法等等。除了历史大背景外,文学文体问题是一个既关乎内容又关乎形式的问题,是内容和形式密切相关的问题。正好这时中国文坛引进了很多新的方法,如意识流、叙事形式上的颠倒、弧线结构等等,都是和文体有关的。就文学创作而言,从改革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一下转变为先锋文学。作家们认识到,题材的新款、奇特,不能保证自己作品的不朽,如果写得毫无韵致,毫无文体的话。题材是身外物,只有文体才属于自己。中国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空前觉醒和强化了,他们领悟到“怎么写”跟“写什么”是同样的重要,追求文体的时代开始了!比较而言,理论则落后于创作,批评家们有点匆忙上阵,理论准备明显不足。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如果不把文学问题沉潜、落实到语言层面来加以把握,要真正揭示文学的审美特征和相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带领一批学者展开了关于文学文体学的研究。

吴子林:其成果便是1994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您主编的“文体学丛书”。这套书前后印刷了3次,影响甚广。其中,《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是您所有著作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一部,能请您谈谈其中的“文体三层面”吗?

童庆炳:过去一提到“文体”,人们通常笼统、粗糙地把文体理解为“文学体裁”,实际上,“文体”这个概念涉及面很广,十分复杂,它的内涵要比“文学体裁”丰富得多。如,英文style这个词,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翻译成“文体”、“语体”、“风格”、“文笔”、“笔性”、“笔致”,等等。在我看来,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属于形式问题,这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因此,形成文本内容的作家的资禀、气质、性格、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一切条件,以及相关的文化传统、现实生活的一切实在,都直接或间接地、或强或弱地制约着文体。文体折射着一切主客观因素,同时又受制于这一切主客观因素。因此,只有将文体视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面作纵深的探讨才能予以把握。从显在方面看,文体是指文体独特的话语秩序、话语规范、话语特征等。从形成文体的深隐原因看,文体的背后存在着创作主体的一切条件和特点,同时也包括与本文相关的丰富的社会和人文内容。文体的显在方面的诸要素则通过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三个范畴体现出来,这就是体裁、语体和风格。“体裁”指不同文学类型的体式规范;“语体”指语言的体式,即用以体现文学的体裁并与特定体裁相匹配的文学语言;“风格”指引发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的有机整体中所显现出来的基本特色。概括地说,体裁的审美规范要求通过一定的语体加以完美的体现,语体和文学的其他因素相结合发挥到极致就形成风格,三者的有机统一形成了“文体”。我特别珍惜的是,我提出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相互征服”的观点,充分肯定了形式的力量,发现了艺术文体作为雕塑题材的重要关键,从而批判了那种“唯题材决定论”,并非写什么才是重要的,怎么写有时更重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