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二十四孝走过六百余年 中国孝文化怎传承(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传统的孝道要去芜存菁,以扬弃的态度加以继承
客观地说,不管哪一个版本,传统的“24孝故事”都良莠不齐。以鲁迅所批判的“郭巨埋儿”为代表,的确有违反人性的地方。时代不同了,古人能做的,我们未必能做;古人须做的,我们未必必须做;古人做得很好的,我们未必做得到。今天我们读“24孝故事”,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们也许并非看重这些形式,要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孝”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孝”?古人的解释也很简单,“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你吃饱穿暖,所以你要照顾父母之温饱;你在父母怀抱有三年时间完全不能自立,完全依赖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后你要守孝三年。
对于传统孝道,我们要去芜存菁,加以扬弃。其中的“愚孝”成分与明显不科学、违反人性的地方固然不应该盲目推崇,但其基本的道德核心却无疑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新“24孝”更契合老龄时代,还是背离现代子女的现实?
“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支持单身父母再婚”……这些颇具时代特色的新“24孝”标准一面世便引发争议。是与时俱进的新潮,还是空洞无聊的说教?
支持者认为,这些标准契合老龄时代的中国现状。新浪网特约评论员傅达林称,新“24孝”不是愚忠愚孝的训教思维,而是触及了很多现代人容易忽略的内容,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对于正在步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来说,对于年轻人压力很大的现实来说,这种提醒非常有必要。与传统“24孝”相比,新“24孝”有传承更有创新,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突出对老人的心理关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行为指向性,有助于唤醒民间风尚。
反对者则认为这些标准背离了现代子女的现实。媒体评论员邓海建表示,在房子、教育、医疗的高压大道上,新“24孝”的要求无疑奢侈而残酷。无偿加班的劳资关系、层层设卡的高速公路、僵化刻板的户籍制度,令年轻人想实现新“24孝”标准中的大多数条款,基本上是“难于上青天”。
新版“24孝”也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惭愧”、“检讨”是网友跟帖中出现较多的词汇。网友“云淡风轻”说,现在根本没有大把时间陪在父母身边,想尽孝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天涯社区的网友“带刺的玫瑰123”说,真是汗颜啊,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孝顺孩子的我也仅仅只做到了12个。而“天使在行动”则表示,标准再多毕竟是死的,有一份孝心,并付诸行动,比什么都强。
对比形象而朴素的老“24孝”,更凸显新“24孝”的单薄,以及口号化和形式化的毛病
除了发布新“24孝”标准以外,2012—2013年度,“心系老年——— 孝心工程”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15个城市,免费发放孝心宣传册,宣传新“24孝”行动标准的内涵、传唱新“24孝”歌曲和童谣,倡导新“24孝”行动。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崔淑惠介绍,此举旨在号召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使老年人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
这些措施有用吗?作家肖复兴说,“孝”的基础在道德,是道德派生出来的家庭与社会的伦理之花。如今,由于诸多原因导致的社会道德滑坡的严重程度,令人扼腕。如果仅仅靠新“24孝”这样类似口号式样的号召去扭转,恐怕有些难度。
他认为,老“24孝”,即使今天有不足甚至过时的部分,但其中的每一“孝”,都是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以人物与故事为载体形成的文化积累。对比形象而朴素的老“24孝”,更凸显新“24孝”的单薄,以及口号化和形式化的毛病。这不仅显示出有些部门以创新为借口而对传统孝文化理解的偏颇,甚至缺乏足够的尊重,更凸显有些部门面对这样牵涉千家万户的老龄化问题,应对的思路还是有些简单。
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博士说,政府发布指导民众私人事务的标准是否合适暂且不论,不断要求成年人更好地照顾父母一事表明,在一个不断老龄化的社会里,由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的确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照。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会”发布微博称,新“24孝”出台,不是硬性要求,你也可以反驳孝敬不能量化,但却可以提醒我们,父母正在慢慢变老,我们却依旧回报得太少。
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是不相同的,每一个儿女对父母的尽孝方式也不一定是相同的,行动标准也恐怕覆盖不了尽孝的所有行动,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也十分巨大。“这个标准在城市里推行或许不错,但如果放到农村,起码有一半都不太现实。”网友“杭州论坛”表示,自己父母还在农村老家,“对这些没有退休金的老人而言,子女及时给生活费,定时带他们做体检,陪他们聊天才是比较实际的尽孝办法。”
尽管现实中的情况千差万别,但却不必据此看轻新“24孝”行动标准。对更多人来说,新“24孝”标准不是标准而是镜子,不是教条而是提醒,不是训教是而倡导。我们无妨换一种心态和眼光看待,把其当作尽孝的建议,对照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孝顺,更关心、关注父母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这或许才是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的真正意义所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