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让大学课程有吸引力 不妨给课程施点“魔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解放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元旦前后,恰逢广东各大高校“选课季”,中山大学医学院新开设了《哈利·波特与遗传学》选修课,要求学生 “对哈利·波特小说或电影感兴趣”。开课老师称,遗传学是枯燥的学科,如果学生是个 “哈迷”,老师结合书和电影来讲课,学生容易记住知识点。 (1月3日《羊城晚报》)
童话人物哈利·波特入课堂其实并不新鲜,有类似创意的课程在其他高校也不少。单拿广东省来说,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三国杀攻略教程》;广东金融学院开设《爱情心理学》,教同学们怎么谈恋爱,期末如能“牵手成功”就可以拿高分;广州大学更是开设了《生死课》,教学生写遗书、立遗嘱……这些“另类”课程从无到有,似成潮流,故而有“潮课”之称。
“潮课”在大学的出现,引发争议,在有人叫好的同时,也有人担心这些课只是博眼球,没有多大意义;还有的则质疑,这会不会把大学生引向歧途——比方说,校方怎么能大张旗鼓教学生谈恋爱?
对已习惯做“规定动作”的大学教育来说,“潮课”被围观是很自然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比重偏大,同一专业的学生们大多被要求上同样的课程,而老师们也往往习惯采取灌输教育方式,因此,大学的课程总量不大,有个性的课程更是缺乏。在这种环境中,只要出现一门稍显“另类”的课程,自然容易引起关注,而那些相对而言稍有个性的教师,则常常被学生称为“麻辣教师”。
而换在国外高校,这可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由于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的选修课比重高达60%以上,学生自由选课、选师,因此课程总量多不说,课程的名目也五花八门,老师的上课方式各不相同。这从国外名校视频公开课可见一斑。
不过有调查显示,这些国外大学视频公开课虽然很热,但就是其中几门而已,对于整个系列的视频课,能坚持看完的人不多,这可能反映出一些学习者看热闹和好玩的心态。从目前高校“潮课”的开设情况看,有迎合这种心态的趋势,如果这能成为一种潮流,或许会给大学的课程带来一点活力,但却未必能使之真正丰富多彩起来。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目前个性教育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无论是大学、教师还是学生,可能会对个性教育有所误解。在不少学生看来,一名有个性的教师,就应该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一门“个性课程”,就应该有趣好玩。这显然把学习当成了娱乐,把老师当成了演员。诚然,会有个别教师把某门课上得有声有色,但更多的课程总体是比较枯燥的,需要学生的专注力和学习兴趣;老师的作用,则是通过深入讲解,启发学生思考,使其享受思维的乐趣。
要让大学的课程有吸引力,首先应该把课程选择权给学生,这就要建立真正的完全学分制 (我国高校的学分制,其实是学年学分制),增加课程总量,扩大选修课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大的选课空间;通过学生的选择,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从而出现更多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课程。
其次,不妨给予教师教学自主权。客观而言,我国大学的必修课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比较刻板,用怎样的教材、怎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没有太多自主空间,因此,课程也就缺乏吸引力,教师和学生往往要应付教学。而选修课相对来说给教师的自主空间较大,因此,这些课就容易出现令学生喜欢的教师。这表明,扩大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空间,应是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熊丙奇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