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国学还是不要往大里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国学已经热了一段时间,于丹的心得也已经从《论语》卖到了《庄子》。然而,到底什么是国学,讲的人之间似乎还没有统一。最近,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发表意见,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6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季先生非常清楚,他讲的国学是“大国学”,因为这样一来,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按:主要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都应该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
季先生的意思是嫌以前人们把国学讲得小了,认为“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所以,他提出,不能只研究黄河流域的文化,也要研究长江流域乃至其他流域的文化;不能只研究汉族文化,也要研究其他民族的文化;不能只研究从中国输出的文化(比如儒家),也要研究进到中国来的文化(比如佛教);不能只研究中国固有的文化,也要研究后来融入到中国的外来文化。季先生特别提到敦煌学,认为敦煌学应该包括在国学里边,因为敦煌是进来的文化的代表,是古代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最后一站。他还举出吐火罗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例子,认为这个也应当算国学,理由是吐火罗文最早是在中国新疆发现的。
季先生提到敦煌学,提到吐火罗文,这不奇怪。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先生留德十年,学的是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东方语言,是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等领域的专家。不过,敦煌学、佛教是否重要是一回事,敦煌学、佛教是不是国学则是另外一回事。我感到,季先生对国学的理解是有问题的,他是把“中国的学问”混同于“在中国的学问”了。
说国学是“中国的学问”,这大体没错,但“中国的学问”并不就是“在中国的学问”。这个分别在逻辑上是很清楚的。更重要的是,“国学”中的“国”(中国)不是简单的地理学概念,而是文化概念。那么,何为“中国的”呢?这就不能不牵涉到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
说到中国的文化传统,我相信,即使是季先生自己也不会赞成:用吐火罗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而不是《论语》、《庄子》作为分析文本,用佛家而不是儒家、道家作为代表。固然中国文化不只是汉族文化,但即使是季先生自己恐怕也不能不承认,中国文化传统主要是汉族文化、用汉语写成。承认这一点并不就是汉族中心论,而是尊重历史。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研究不纳入“国学”,对其本身的价值丝毫无损。
其实,中国人所讲的国学,即相当于西方人所讲的“汉学”(Sinology)。这两个名词之间的互译几乎已成为通识,比如,北大国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学研究》,其刊名英译即是“StudiesinSinology”。中国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都是多民族国家,但这并不改变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事实。也正是基于这种了解,西方人才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恰如其分地称为“汉学”。事实上,季先生从事的是西方人称之为“东方学”(Orientalism)的领域,和“汉学”原是两个行当。季先生虽然学问大,对自己外行的汉学发言,偶一失当,在所难免。
从前,季先生在被人称为国学大师时曾经诚恳地表示自己不是。现在,如果按照季先生对国学的理解,那么,国学大师这一称号他应当受之无愧。当然,如果他对国学的理解,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就只好接受这样的事实:季先生或许是东方学大师,但真的不是国学大师。
常言道:“大有大的难处”,我看国学还是不要往大里说好。  
作者:武陵人远






 
关键词: 国学 里说 国学动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