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震区变景区遭批仍成现实 民意难道球也不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无论是政府、专家、公众,无论是理性分析或者外界舆论,都不应越俎代庖,话语权需要交给灾区民众自身。毕竟他们才是受害者,而且,“是他们要在那儿生活一辈子”。
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在历时三年多之后,终于宣布“胜利完成”。与此同时,一则新闻再次引发公众关注:汶川县启动了“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
事实上,早在汶川地震一年之后,四川的“地震遗址游”就在众多反对声中悄然变成现实。批评的意见主要是认为,用灾难来创收,将直接伤害灾区民众、尤其是死难者家属的情感。
意见的分歧,在于不同的逻辑基点。一方面,永久封存当是对死者和幸存者最大的尊重;另一方面,如陶渊明诗所言“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眼泪也不一定是悼念逝者的最佳方式。从现实角度看,在失去耕地、工业外迁之后,旅游业客观上已成为当地发展的重要出路。
但是,从对灾区民众情感的尊重出发,无论是政府、专家、公众,无论是理性分析或者外界舆论,都不应越俎代庖,话语权需要交给灾区民众自身。毕竟他们才是受害者,而且,“是他们要在那儿生活一辈子”。在这方面,四川方面表示“最终会听当地老百姓的意见”是对的。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灾区民众的意见如何能得到尊重而不是“被代表”?拟行中的景区建设和管理方案,如何才能客观体现真正的民意?即便方案获得通过,对那些身罹震难的反对者,如何不是简单地以表决的方式剥夺其权利而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对他们的人性关怀和尊重?这才是最为核心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政府其实有解决问题的足够的智慧,关键在于对民意的重视程度。而对听取民意程序的重视,既容易获得灾难亲历者的理解,也才能平息外界可能的疑虑。
政府的宗旨应该是,不仅不让震难的生者受到二次伤害,还要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这才能体现我们对汶川地震永恒的缅怀和尊重。(刘志权)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