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先贤的与人相处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底线(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德与怨——“以直报怨”才能促进道德风气
记者: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也不赞成“以德报怨”,而要“以直报怨”。可是生活中有许多“以德报怨”的例子不是都把矛盾化解了吗?

鲍鹏山:关于如何报怨,有三种选择:以怨报怨、以德报怨、以直报怨。

我们来看看孔子的回答: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你拿什么来报德呢?正确的做法是:用公正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首先,孔子没有说“以怨报怨”,这是必须坚决摒除的选项。理由很简单:以怨报怨时,你将堕落到与你要报复的人同一境界,你将失去报复他的道德优势和正当理由,无正当性的报复不仅无助于建立道德价值,反而是对道德的再一次破坏。

其次,孔子不是说“以德报怨”不可以,他只是认为不应该提倡,不值得作为一个道德命题来讨论。具体到某一个人,针对某一件事和特定的一个人,如果他愿意,他是可以“以德报怨”的,并且能这样做还可能是很可贵的——如你所说,往往还能化解矛盾。

但孔子作为一个伦理学家,他要考虑的是伦理学的秩序与平衡:假如一个人做了坏事,我们提倡以恩惠来报答他,那么,另外一个人做了好事,我们应该怎样报答他?孔子这个反问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内涵。如果以德报怨,反过来又以德报德,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他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得到的社会或他人的报答同样是“德”,这实际上就是打击好人,怂恿坏人。

“以德报怨”还会使道德自身很尴尬,使道德被置于一个或有或亡的危险境地。为什么呢?因为,正如上面所分析的,“以德报怨”使得一个人,做好事也好,做坏事也好,结果一样——道德约束力没有了。其次,从道德的角度讲,当道德要求人们对坏人“以德报怨”时,道德首先就自己放弃了自己的职责。“以德报怨”这个命题更糟糕的地方就在这里:它把“道德”当作奖品,赠送给做坏事的人了。

所以,“以德报怨”,看似“道德”,实际上倒是起了不道德的作用:使不道德的人可以肆无忌惮,不用担心承担什么后果。可见,提倡“以德报怨”不但不能促进道德,反而要“促退”道德。

记者:作为中国人,不能不赞叹我们先贤的理智、清醒、公正、全面。一个社会如何扶正祛邪,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鲍鹏山:孔子提出了“以直报怨”的观点,就是用公正来对待仇怨。即使是坏人,他也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既不特别宽恕他,更不过分报复他,让他得到他该得到的。孔子不遗余力地提倡道德,但又不是道德极端主义者。可以说,因为极端道德而惹出的世界灾难,往往反而大于不仁的人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一个人做了坏事理当受惩罚,付出代价,这样才能让人不敢做坏事;一个人做了好事理当有好报,这样才会鼓励人们做好事。社会就应当形成这样的风气和大环境。本报记者 单三娅

(鲍鹏山为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