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国学之清与时尚之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京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复旦以及清华的国学班,在眼下刮起的舆论旋风,大概就是因为国学终于有了主流的面相。我们宁愿将此理解为一个可起矫枉之用的表象;如果这样一个表象,能够引导我们将中华传统文化变成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动寻求,能够引导大众对于它的意味作深层探求,那么它就颇有几分价值。 
    胡适曾经说过:“文化自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这是最可玩味的真理。我们不妨拼命走极端,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衷调和上去的。“ 
    胡适对于东方文化的态度颇有些令后世学界费解、猜疑,但他自己在此言中已表达清楚。 
    这是胡适式的灵活,掩映着胡适式的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不可以成为价值理性的。 
    但工具理性似乎可以指望成就价值理性。 
    再一次的矫枉过正是否有必要多年以后,我们对这些在近代中国文化嬗变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不妨含些惊讶———他们对“矫枉过正”的预期与操作,竟然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上,起过导航般的作用! 
    工具理性是不可以成为价值理性的。但工具理性似乎可以指望成就价值理性。 
    今天,当我们面对150年来文化失落与文化沉抑的苍茫虚无和空白,而欲图复兴一个文化主体,提升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时,大概,一些类似的矫枉过正,同样需要顺乎胡适似的逻辑———“我们不妨拼命走极端!”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全盘西化了的中国,还是一个守着文化本位的中国?这似乎很难衡估。但事实上,在西化的知识体系里成长、依据西式规范行为的几代中国人,确实更易与国际接轨,反而与传统的中国不易沟通。 
    整整一个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国民基础教育内容设置,西方文化的比重显然远远高于中国本土文化。一百多年的隔阂,一堵厚厚的墙,让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怀着隔世的陌生。 
    也许,再一次的矫枉过正的确有必要。 
    传统文化必须采取另一面相如此来看复旦、清华之于沪上开设国学班的事情,也许会获取另一个衡量其价值的视角与尺度。 
    早在复旦、清华闹出这样的事情之前,1989年,北京大学就成立了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出版了年刊。这样一个标志性的重大文化事件,有谁知道?集合了80位各个领域顶尖人物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季羡林多情地将它想像为一场文化命运的宣言仪式,但又有谁关心?诸多与文化自觉、自救相关的事件,却始终改变不了它们留在大众视野里的模糊与黯淡———媒体对它们的兴趣和留给它们的版面,绝不会比一部美国大片乃至一件明星绯闻更多。 
    于是,大概传统文化必须得采取另一种面相,否则,就无从进入时下中国人被各种时尚话语充塞得密不透风的精神世界。复旦以及清华的国学班,在眼下刮起的舆论旋风,大概就是因为国学终于有了主流的面相。 
    何谓主流?商业价值为当今最大的主流。在这个时代,有什么东西不经过主流时尚的冲刷而能获取话语权?有哪一件事情对人的神经的撩动抵得过商业价值?这是主流以及时尚的两面性:既尴尬,又不可避免。 
    国学沦为了时尚或为时尚所用? 
    我们宁愿将复旦、清华开设国学班之所为,理解为一个可起矫枉之用的表象;如果这样一个表象,能够引导我们将中华传统文化变成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动寻求,能够引导大众对于它的意味作深层探求,那么它就颇有几分价值! 
    倒是我们得分辨清楚一个界限:是国学沦为了时尚,还是为时尚所用? 
    时尚用则用矣,无伤文化主体则已。有一天,那个朽木不可雕的学生宰予,跟孔子抬杠:你天天教我们学仁,假使有一个人,去骗一个有仁义修养的人说,水井里有仁义;难道为了修养仁,就听他的话往井里跳?孔子听了以后,说你怎么这样想呢?一个做学问成为君子的人,必须要晓得应变,懂得“适变”、“随时”;懂得时代,适合于时代。 
    这些道理,得去参悟才会明白。 
    国学坐在冷板凳上,是国学;为时尚所用的国学,仍是国学。那句话用在这里颇为合适:“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国学的清,时尚的浊,究竟是两不相干的。
    作者:郑茜





 
关键词: 国学 时尚 大众评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