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再谈宣城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安晚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由浙江大学段怀清教授撰写的《宣城六记之一:宣城梅》引发的拙文《也谈宣城梅》见报以后,陆续接到几个电话,有外地的,也有本地的,有的还是通过“梅文鼎纪念馆”查询后联系上的,其内容都是询问“宣城梅氏”家族的人与事。由此看来,《新安晚报》确实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体,此外,也可以看到,尽管时下浅俗的娱乐文化受到青睐,但对于传统文化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感兴趣,或者从事研究的。此时,我想起了去年八九月间《新安晚报》“人生百味”所刊载的,海外学者汪军先生所撰写的随笔《徽皖文化的现代嬗变》。这篇连载的长文使我受益匪浅,文章中许多精辟的见解,我都进行了摘录,其中“徽皖文化的灵魂———朱子”,这一节中有这么一段话:“考察整个中世纪,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地方像皖江区域那样狂热地尊崇朱学,并将其信条贯彻在宗族族规、家法和世俗事务中,并成功地造就了许多以朱学为本位的绵延百年的世家,如桐城方氏、张氏、姚氏,怀宁邓氏,宣城梅氏,歙县程氏、汪氏、方氏,绩溪胡氏等。”汪先生能把家族文化置放于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理论上的宏观阐释,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具体到皖江流域每一个世家,其家族文化的兴衰、走向与嬗递还都是有其内在规律与特点的。为了读者的需要,本文想通过对宣城梅氏家族文化的剖析,对厚重的徽皖文化作一点具体的证实。宣城梅氏是一个古老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家族。清代雍正年间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曾有过这样的誉评:“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宣之旧族首梅氏。匪特仕科名甲于遐迩,而文章经济理学名儒,自有宋以来,彬彬郁郁绵亘辉映。”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桐城自古文风昌盛,有“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之誉,桐城张家更是声名显赫,有“父子双宰相”之称,这样一位名高位重的人物,却给了宣城梅氏如此的肯定,绝不是没有理由的。

  宣城梅氏的文化始祖是五世孙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年)字圣俞,号宛陵先生,北宋著名诗人。虽致仕“位不过五品”,但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开创了一代诗风,受到当时人民及欧阳修、苏轼等名家的尊崇,“名满天下”。故《宋史》称:“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盖少也。”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从现存的家族文化典籍与谱牒中可以看到,梅氏后裔中的文人学士,对这位“微生守贫贱,文字出肝胆”的先祖是仰慕有加的,即使是在民间,过年家家挂的灯笼上就都有“诗伯”二字,可见其影响深远。

  自梅尧臣之后,宣城梅氏就人文蔚起,名家辈出,鼎盛时期,兄弟子侄同时在朝为官的就有二三十余人,故宣城自古就有“宣城梅花遍地开”“都夸荆地人人玉,不及梅家树树花”之说。历经宋、元、明、清,梅氏家族也曾多次遭受战乱兵燹之苦,族人四处迁徙,散居全国。谱载,现代戏剧大师梅兰芳的先祖梅乾元,就是明代初期从宣城迁居江苏泰兴的;曾任清华大学校长18年,后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梅贻琦及其津门梅家的先祖梅殷(明太祖朱元璋的驸马)也是宣城梅氏的后裔。

  大概梅花素来是儒家学子的精神图腾吧,以其为姓氏的宣城梅氏家族只要后继有人,文脉就会延伸,“翰墨风香,代有英才”,而且不仅仅读书求仕,他们将毕生的精力投身于科技、文化与艺术事业,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推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这在封建社会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前中期,避居城东南约七十余里柏枧山的支族———文峰梅氏,就涌现了一批这方面的出类拔萃的人才,并以家族文化相传承,形成了蜚声中外的近代宣城数学派,宣城画派与宣城诗派。其代表人物有与汤显祖“契若金兰”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梅鼎祚;编纂《康熙字典》蓝本《字汇》的明代文字学家梅膺祚;被誉为近代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的清代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梅文鼎(另二人为英国的牛顿,日本的关孝和);“黄山画派巨擘”的清代大画家、诗人梅清;被称为“诗、书、画三绝”的梅朗中,以及数学家梅文鼐、梅彀成、梅冲,画家兼诗人梅庚、梅磊、梅蔚等。此外,继姚鼐之后“桐城派”的领军人物、古文大家梅曾亮,虽是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其曾太祖就是梅文鼎。

  清代咸丰年间,由于宣城地处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的外围,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清军和太平军在这里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拉锯战。战乱、瘟疫几乎使这里成了无人区,“士民存者不足百分之一”,宣城的经济、文化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梅氏家族也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人员死亡、迁徙殆尽。现在宣城境内的土著居民已极少,绝大多数居民都是“咸丰之乱”以后,从河南、湖北等外地迁徙过来的,即使有梅姓子孙返回故土,那也已是落叶飘零,难觅根系了。所幸的是市区八十余里的青弋江两岸,尚有数千人聚族而居,上文所提到的现代著名学者梅光迪就出生在这里。这一支的始祖是梅尧臣四弟梅禹臣的儿子梅晓,属“宛陵梅氏章务望”,谱牒完整,现上海博物馆、宣城博物馆均有其清宣统二年的版本。这里的梅氏后裔,都可以依据家谱查寻到自己的先祖,直至宣城梅氏的第一代———后唐梅远。笔者衷心地企盼久远的梅氏家族文化能在这里持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作者:黄从慎





 
关键词: 宣城 再谈 大众评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