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青戏节邀请“他山之戏”能给中国观众带来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他山之戏”能给中国观众带来什么? 
  作者:邵泽辉     
    第五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如期举行,除了有众多国内的优秀作品上演之外, 18部国外戏剧佳作和5部港台地区的舞台精品,也让观众们大饱眼福、应接不暇。这些高水准的国际作品,在让戏剧节的含金量大幅提升的同时,也让我们国内的创作者和观众都拓宽了艺术视野、提高了审美情趣。
  从北京到国际的意义 
  北京青年戏剧节的“国际化”是从2010年开始的。在成功举办了前两届戏剧节之后,第三年的青戏节,除了继续大力支持国内青年编导的原创作品之外,也开始邀请国际上知名的戏剧团体前来演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2010年开始设立了“致敬大师”单元,每年选取一位具有国际级影响力的戏剧大师,将他的剧作搬上北京的舞台,并且进行丰富多样的作品研讨和展示活动。到今年,已经陆续致敬了英国的品特、德国的布莱希特和瑞典的斯特林堡3位大师。
  将青年戏剧节推向国际化的道路,邀请来具有国际级水准的演出作品,主要能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扩大了戏剧节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并且能给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舞台作品;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优秀的国际作品,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水平、拓宽了青年创作人才的艺术视野,能为中国戏剧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土壤、条件和环境。
  从2010年开始,每年9月的北京舞台,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艺术家,倾情上演他们的得意之作。在让中国的观众享受戏剧饕餮盛宴的同时,也让世界了解到在中国的北京,有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国际戏剧艺术交流平台。这些国际级的精品剧目,不但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演出,也着实提高了观众的审美能力。其结果就是,让国内的戏剧创作者们在拥有学习、借鉴、对比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不得不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更高的艺术追求。这样,就有可能使得中国戏剧的整体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
  请进来、走出去
  从2010年到2012年的短短3年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共邀请了52部世界各地的精彩作品,这些剧目来自欧洲、亚洲、北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剧团。这些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演出,给中国的戏剧人和观众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享受。其中,来自法国的《钢琴家PK大提琴手》 《乔尼的小推车》 《想象的世界》 ,来自荷兰的《斑比系列》 、韩国的《麦克白》 、西班牙的《神谕》等诸多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在不遗余力地将国外的好作品引进来的同时,青戏节也开始将国内青年编导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国际戏剧节的舞台上。从2010年开始,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和几个享有盛名的国际戏剧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如法国的阿维尼翁戏剧节、英国的爱丁堡戏剧节、德国的柏林艺术节、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戏剧节等等,而这些国际级的艺术节也特别愿意和蓬勃发展的中国戏剧进行深入的交流。2011年,青戏节挑选了6部优秀的作品参加了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分别是孟京辉导演的《三个橘子的爱情》 ,黄盈导演的《黄粱一梦》 ,邵泽辉导演的《如果,世界瞎了》 ,丰江舟、张琳导演的《假象》 ,辛欣导演的《生于七月》和王翀导演的《哈姆雷特机器》 。在为期一个月的戏剧节上,引起了欧洲戏剧界和普通观众的瞩目,很多作品都大获好评。2012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作品,更是受到了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英国的爱丁堡戏剧节、德国的柏林艺术节、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戏剧节和东京、台北两个城市艺术机构的邀请,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演出,赵淼、李建军、赵梁、范伊立等优秀青年编导也走上了国际舞台。
  在“请进来”的同时“走出去” ,这样的交流方式,能够让我们和国际著名的戏剧节、优秀的国际级剧团进行深入的沟通,这无论对于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还是对于我们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中国戏剧,尤其是青年戏剧人都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懂还是不懂,这是一个问题?
  近几年的国际戏剧交流活动,让我们在成长和收获的同时,也看到了很多中外戏剧文化的差异和我们面临的现状与问题。对于大多数的中国观众和某些戏剧创作者来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引进的外国剧目,包括扶持的国内一些青年编导的实验作品,都属于比较另类甚至是“看不懂”的作品。我们经常会在演出结束后的交流座谈上,听到各种关于“看不懂”的问题,忽然间,懂还是不懂,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样的现象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已经习惯看以情节铺陈和人物塑造为主要任务的“传统”戏剧作品,在以“现实主义”为美学标准的中国戏剧界,对于实验性相对强烈的作品,无论是观众还是创作者,接受起来都没那么容易。而我们的评判标准,也是用简单的“看得懂”和“看不懂”来衡量,这也和我们的艺术教育长期缺位有着莫大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用小学语文的“中心思想” 、“段落大意”的方式来解读文学艺术作品,错过了更多享受艺术的方式。用“懂还是不懂”和“你想表达什么”来与艺术作品交流,其实是放弃了每个观众自身的主动思考的愉悦。而在剧场中,主动思考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被动接受的娱乐。
  记得台湾著名的现代舞编导、“云门舞集”的创始人林怀民曾经说过:“看得懂看不懂,不重要,感动,最重要。 ”我在这里改动林怀民老师的两个字:“看得懂看不懂,不重要,思考,最重要。 ”
  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邀请来的“他山之戏” ,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收获,很多思考。
  (本文作者系第五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节目总监)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