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华中科大教授:易中天"品三国"把读者忽悠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记者余晓春 实习生王燕云 
  蒋济永简介
  蒋济永,北师大博士、四川大学博士后、日本东洋大学客座研究员、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研究丛书》执行主编。出版《现象学美学阅读理论》、《过程诗学》、《文本解读与意义的生成》等多部专著。
  “易中天教授很会讲‘三国’,但讲出来的‘三国’是‘易中天的三国’,而不是罗贯中笔下的‘三国’……”上周六,本报“爱上层楼”读书会走进硚口发展社区,与硚口区国学读书社联手举办“文学作品的文学性阅读”活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蒋济永与百余书友解读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分享“文学性阅读”的特征与魅力。 
  以下为蒋济永讲述实录:
  今天给大家讲“文学作品的文学性阅读”,就是讲“怎样从文学的角度来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非文学性阅读方式”,大致可以归为两类情况。
  第一类是把文学作为素材和工具的阅读。这一类主要是将文学作品中叙述的人物、事件和生活,作为印证那个时代历史、政治、伦理、信仰、风俗等的材料,作为历史生活真实的再现。
  比如大家熟知的“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从军事学、政治学、人才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品三国”的人物、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了《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的文本范围。换句话说,易中天的“品三国”不是对《三国演义》的文学性解读。类似的如日本学者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写了《从三国演义的军事谋略看商战策略》、《诸葛亮的用人之道》等等,这些都是“歪读”,不是把《三国演义》当作文学来阅读。
  为什么易中天“品三国”在全国产生那么大影响呢?他充分利用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熟悉的一些三国故事情节、计谋、军事打斗之类的表面东西,从“三国”历史上的文化掌故、政治人物的权谋和出奇制胜的用兵之道等做了一些深入剖析,以专家的身份把一些问题讲透了,于是大家很快就信了、服了,这实际上把读者忽悠了。
  在我看来,易中天教授很会讲“三国”,但讲出来的“三国”是“易中天的三国”,而非罗贯中笔下的“三国”,也不完全是历史上的“三国”。
  第二类是我称之为文学的语文学解读。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我们从小学、中学、大学都经常使用这方法。它看似力图从各个方面来解释、理解文学作品。如从作家创作的时代到生活背景,从文本的语言结构到内容主题等各个层面,对作品进行研究、解释,以为做这些研究,就是在解释文学、读懂文学。而事实上未必。如果作家没有阐明他的作品意图怎么办?如柳宗元的《江雪》。或是一个作品虚构怎样判断?如吴承恩的《西游记》。还有,一千个读者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的意向性选择需不需要考虑?如孟浩然的《春晓》。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