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张贤亮“清者自清”的自辩未必会被信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10日晚,微博上有人称,76岁的作家张贤亮包养5个情人。张贤亮对此轻松回应,这是“无中生有”“非常可笑”,自己根本不认识发微博的人。他称看过那些微博传言,简直就是个黄色小说,但自己不会诉诸法律。 
  泛娱乐化年代,任何坚硬的事或物,都容易在民众的调侃、戏谑中消解严肃,变成娱乐佐料。关乎作家张贤亮的传言,劲爆的内容,真假难辨的段子,迅即“吹皱一池湖水”,引起网民围观。从传言内容来看,用语不雅,细节尺度很大,堪称“重口味”。个中的许多夸张性表述,也成了真实性上的“硬伤”。尽管微博截图在网上“发酵”,成了人们的热门谈资,但不少网友并不盲信,而是抱持理性的求证态度。
  无论如何,真相未明之下,轻佻断言,难免会落入“预设立场”的话语陷阱。网帖究竟是纯属虚造,还是局部失实,有所夸大;张贤亮到底是“晚节未保”,抑或是“名满江湖,谤亦随之”,没有确凿证据,委实不好说。而张贤亮本人,“辟谣”姿态相当轻松,“相信明眼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力”。若善意推测,“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心迹,令他有了坦荡底气。
  只不过,在网络上,“清者自清”的自辩未必会被信服。尽管说,那些传言并没拿出实据,也无“艳照”之类佐证。可网络本就是个真相与谣言的兼容平台,是理性与偏见共生之地,并不会因你的“自白”,就能消除多元、芜杂的认同或质疑声。 
  这也正体现了微博舆论场的特性:有些哗众噱头、劲爆猛料、煽动性观点,很有市场,也极具传播力——正如有人归纳的,“微博彰显了弗洛伊德式的原欲经济学,意味着‘需求寻找供应’”,理性而平和的话语,往往会湮没于众声喧哗之中,反倒是某些激烈却粗暴的说法的音量,覆没观点市场。
  争论背后,部分事实不容否认:在网络时代,名人难免被置于“探照灯”下,其中少不了“躺着中枪”的风险。是坦然应对还是沉默回避,回应该注重哪些技巧,都是关乎其“修养”“人格”的细节,不容小觑。对善于勾画世态的张贤亮而言,何以应对传言,也是种“现实主义书写”。当然,在“爆料者”账号注销、先行退场的情境下,无法对证,也成了他辟谣的现实困境。
  而对公众来说,猎奇虽是本能,可懂得节制、小心求证,也体现着负责任的公民精神。盲信与偏好负面想象,都可能遮蔽真相,在传言和谣言之间,掘出“偏见”的鸿沟。所以,不妨审慎下定论,给真相些许时间,让时间积淀拂去笼罩在真相上的尘埃。
  (佘宗明)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