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幸哉还有季羡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煌煌灿灿的《东方文化集成》,在季羡林先生95岁华诞的时候,终于和世人见面了。10年前,这位已是85岁高龄的先生就曾发下宏愿,要做一件对得起东方文化,更有益于世界文化的大事。十载春秋,这101本有关中国和其他东方各国的专著,竟让一位年过耄耋的老人领着一批孜孜不倦的学人,在几乎默默无闻之间做成了。看到这部用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精美文化大餐,真给人一种心弦的震撼,让人有种肃然起敬之感。
  作为中国文化学术届的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诗礼之教,翰墨幽香从未从他的掌心失落。90年代,他为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毅然出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著的总编纂;不久他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观点又轰动了世界;《季羡林文集》24卷,记述了他对东方文化近一个世纪的不倦追求和坚韧执著,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时至今日,虽然届于高年,从生命的机能上看,早已体衰力弱,以至于温总理在病床边慰问他时都举手乏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凭着“为东方文化继传统,为世界文化开新篇”的责任感,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再次树起一座令后代景仰的文化丰碑。这种坚定永恒的精神和文化信仰,对当今的国人是一种深刻的教育。
  国外曾有诸多学者如是评价他: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文化之福祉。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不但是中华文明的源泉,而在世界上也是一座可资仰望的高山。它不仅是国民精神赖以寄托的根,更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作为历史文化遗存最为丰厚的文明古国,文物昌盛,典籍浩繁,文字从未湮灭,文明从未易帜,绪统从未夭折,历史记载从未中断。这些有形和无形的遗产,都是我们民族独有的资源。这种资源需要承接,这样的资源价值更需要传播,如此我们民族的价值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得到认同,民族才有安身立命的根基,国家才不会丧失向前发展的动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季羡林也为国家和民族做了功德。
  以季羡林之境,观照我们社会的文化生态,不免让人沉思。近年来我们有些人对自身的传统抱着偏激的虚无主义,视其毫无价值;而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又演绎出一幕幕数典忘祖的闹剧。当法国人在捍卫本国语言和文化纯洁性、续写奥运会上的法语保卫战时,我们的语言却日渐工具化和边缘化,连PK、粉丝等完全不合规范的文字都成了报纸的标题;当丹麦人将安徒生奉为“童话的父亲”、“王冠上的明珠”时,我们的学者却把李白说成是“纵情声色、有强烈功名欲望”的诗仙;当韩国人把“东医宝鉴”申请为联合国“世界记忆工程”时,我们却在为“中医存废”争论不休,经历了千年辉煌的中医正在承受被冷落的悲哀;当世界各国虔敬有加地兴起儒家文化研究时,我们的“国学辣妹”却“搔首弄姿”,不惜以色情慰藉孔子千年的寂寞。在所谓“超越传统”反文化的逆流中,鲁迅被摹画成刻薄小人,屈原被考证为同性恋等,这些人已经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鞭挞得一无是处。千年古国的子民对传统没有一点温情和敬意,这种文化选择和文化态度,实质上正是价值观的失落,历史虚无主义的变形。
  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无根之族,纵有历史文化却不加以尊重的民族也是无望之族。当代世界便利的物质、交通和信息交流,让全球的生产、生活方式日益趋同,惟有文化成为了最主要的民族特征。一位“德国历史学家曾对国人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
  幸哉,我们现在还有个季羡林,他不惜以九旬之躯为我们民族拉响了文化保卫战的警笛,诚如温总理所说“中国像他这样的大师,可谓人中麟凤”。
    作者:吴建平





 
关键词: 季羡林 大众评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