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学者:文化节庆不只服务京籍 应发挥社会建设功用(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节庆作为聚众欢庆活动,主体当然是社会的参与
节庆是什么?它就是一种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特定事件的聚众欢庆活动。文化节庆活动就是在这样时间地点举行的聚会,它是一场族群和社群的文艺狂欢,它的主体当然应该是社会的参与。从中西方历史看,政府的强势与越俎代庖往往使得社会组织不能成长壮大,而社会组织的孱弱又使政府不得不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其实,某种程度上社会组织的多寡与层次的高下,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各国政府早已意识并十分重视这一点,上世纪90年代世界首脑会议在哥本哈根举行,各国首脑已就此达成共识,规定各国科教文卫体、安全、社保、环保等社会事业投入不得低于各国总收入的30%,其增幅不得低于经济增幅,这就强烈反映出各国对社会建设的重视。我国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始,也明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并驾齐驱的位置。
加强社会建设就可不必凡事政府首当其冲,政府甚至要腾挪出空间来,让社会组织活跃其间,香港艺术节就是很好的范例。香港艺术节是在亚洲办的时间最长、办的效果最好的艺术节之一,它是由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机构操持的。这个组织有两块牌子:香港艺术节有限公司与香港艺术节协会。它的新任主席夏佳理先生是曾经的香港赛马会主席,以后并担任港交所主席,他在就职演讲时说:“香港艺术节成功可算是一项非常卓越的社区自发组建项目。”可见他作为新任艺术节主席追求社会认同的理念非常清晰。他的前任主席李业广先生是香港著名大律师,也当过港交所主席;再前一任主席是著名电影制作人邵逸夫先生。他们这些社会贤达人士的参与并领衔表明香港市民社会的成熟。从艺术节协会主席一直到艺术节的义工,香港百姓一直以一种主人翁的热情姿态表现出对香港艺术节的身份认同,虽然香港特区政府每年对艺术节的投入达到1300万到1500万港币之巨,但政府并不主宰也不主导艺术节。一次我去参加香港艺术节,时任特首的董建华先生也只是偕夫人象征性地参加开幕式,而政府其他官员并未出现。
“社会资本”是文化节庆为社会所创造的重要价值之一
所以文化节庆的力量、荣耀和精髓,应该来自于文化节庆活动所服务的人群,他们的关注、参与、投入、甚至互动,为文化节庆注入了旺盛的生命活力。文化节庆是一种能够让社会族群聚集,让社会力量体现,让社会欢乐宣泄,让社会和谐增生,让社会身份认同的盛会。在当代社会,作为一种新兴的节庆,它有别于传统节庆的,在于它的生存状态乃至它的生命恒度有赖于社会认同,按世界节庆协会主席史蒂文所言:在于它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诸如艺术节等等文化节庆为社会所创造的重要价值之一,它包括诸多内容,如增强城市品牌化效应,推广营销城市的旅游业,吸纳城市的招商引资,促进城市的社会和谐,增进城市的市民意识。还有与学校合作,增设节庆专业与课程,进行活动管理与培训,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利用城市闲置荒废资源,如仓储、码头、车库、公共空间开展艺术节活动;与市民共享在线艺术节活动体验,与全球友好城市交流往来等等。
文化节庆是激发社会认同感与文化表达的重要平台。即将启动的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将突出广大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市民成为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角。这种办节思路与相关的机制创新,是值得称道的。如果一个文化节庆活动不能使所在地方的社会组织与市民活跃起来,并以一种主人翁的身份热情参与,不能激荡他们的情感,启迪他们的创意和思索,不能触动与抚摸社会心灵,那么这样的节庆充其量只是一场娱乐消遣的派对;反之,它将是我们社会建设的有力推进器,它将产生史蒂文先生所描述的“激励热情,沟通文化,塑造印象,放飞想象力,促进交流,传递使命,增强理解,克服障碍,开拓视野”的美好愿景。(陈圣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