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影评也批量生产? 独立影评人岂能靠模版造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日,两条影评微博引发一众网友围观:对于《毒战》和《忠烈杨家将》两部毫不相干的影片,两位业内知名影评人却发出了极为“默契”的影评——影评内容中,除了影片名字和导演等被评要素有所不同,其他内容基本雷同。
暂不论两位影评人是谁抄袭谁,针对近年来国内影评大同小异的怪相,其实网友们最困惑的是:难道影评也有一个模板可供套用?带着这样的好奇,笔者对“影评模板”进行了相关搜索,果不其然,网络上各类影评模板和套路教程比比皆是。若找一部近来上映的国产片带入,便发现还真有一些网站上的影评就是按照这样的套路和模板来完成的。笔者惊讶之余也有一丝窃喜,像笔者这样此前只能在贴吧、论坛、微博等“乱弹琵琶”的普通青年以后也能去豆瓣、时光等地儿装一把资深影评文艺范儿了。
对于真正的影评人来说,笔者以上的想法无疑是对影评这一行业的亵渎。然而,即使是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所为之奋斗的这个行业正在遭遇信任危机。叫好的影评就是广告这样的观点已经成为多数影片消费者对于目前多数影片的认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同于以往的“学院派”,一批来自民间的网络影评人逐渐兴起,影评行业的门槛不断降低,随之影评人队伍也开始呈现良莠不齐之势。一些为了金钱或人情关系的违心影评不断产生,使得影评对于多数观影者而言丧失了参考价值。而随着去年网络水军“正式”浮出水面,影评人遭遇到极为严重的身份危机——有网友甚至吐槽说,一些所谓的影评人不过就是拿钱更多的高端水军而已。
难道影评人现在的身份地位已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或许在其他地方并非如此。近日,有美国“第一影评人”之称的罗杰·伊伯特因病去世,令国内外电影界同为之扼腕。人们称赞罗杰·伊伯特笔下的影评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时依然坚守客观性和专业性,认为他的写作风格建立了整个影评行业的职业标准。甚至有评论认为,他的评论能够直接影响一部影片的票房。美国总统奥巴马则发表声明说,对于一代美国人来说,“罗杰就是电影”。
难以想象一个影评人能够在目前的国内电影行业也取得如此高的认同和地位。中国电影市场暴发户式的粗放发展方式决定了影评人在整个市场环节中的边缘地位:对于大部分收益都来自于第一轮影院放映票房的国内电影制片方来说,通过召集大量媒体,在短时间内制造大规模轰炸效应,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而影评人充其量不过是宣传工具的一种,且随着质疑的不断增加,角色更显尴尬。更不用说目前国内影评人缺乏如国外同行所拥有的媒体平台和相应稿酬等条件,使得一些影评人只能成为影片的附庸。但在“电影后产品”所创造的收益要远大于影院公映收益的美国电影市场,一部运作成功的商业电影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收益来自于影院放映,电影版权的转让以及形象产品的开发却能为片方带来剩余的百分之七八十的收益。这种环境下,具有公信力的影评人对于消费的引导力,就会显得极为重要。
国内近年来一直在提“独立影评人”,老一辈影评人如北大教授戴锦华等也对影评人的角色进行了清晰定位,即影评人作为市场机制的一个环节,要独立于其他元素,而不是被其他元素取代,或是服务于其他元素。然而,如果媒体不能充当一个公正平台,影评稿酬不能得到有效提高,或者从根本上说,制片方只贪图眼前票房的模式得不到根本性改观,那么,影评人附庸制片公司,充当其软文枪手的事情将更为常态化,影评人的边缘地位也只能不断加剧,遑论什么“独立影评人”,而国内影评界也出一个罗杰·伊伯特则更是遥不可期。(齐物)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