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经典的快餐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金华新闻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论语》是儒家经典,可能也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古书了。说它有影响,并不意味着读它的人就很多,而可能是通过对一个人言行举止的潜移默化的遵行而言的。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论语》的影子,有孔夫子的教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过,再经典恐怕也是有“冷遇”的,就像论语里那么多充满哲理的语录,更多是并不为人所朗朗上口的吧。
    不过,央视《百家讲坛》却让《论语》红火了一把,而于丹更是说:《论语》就像流行歌曲。买了一本来读,于丹讲的“心得”确是最通俗化、生活化的了,不用停滞,没有难关,那是可以一口气读下去的。而且中间有不少串讲的故事,比如讲到孔子说的“恕”(宽容)时,那个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佛家小故事就挺有趣,插得也很恰当。还有讲到“心灵之道”时,苏轼大笑佛印打坐时活像一摊牛粪、茶师斗武士等都是令人会心一笑而又有所悟的。
    能这样子读《论语》谈心得当然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乐趣了,对听者读者来说也没什么负担。于丹说过,她要做的就是把道理“稀释”,变成大众的语言,唤醒人人“心中有,口中无”的道理,而不是对经典动辄仰视,只会死记硬背,并激发人们阅读原著的兴趣。真是用心良苦啊。就如在“三国热”、“红楼热”之后,就有人有时间去品读原著了吗———我很怀疑。其实,大家的品读,多少是在代人读,是在代人思考。而我们如果患上了这样的依赖症,在为那些速成的“快餐”志得意满,在为那些别人消化过的“心得”欣喜不已,甚而被有人奉若至宝的时候,那多少是一种悲哀。———看的时候是很过瘾,但是过不多久就忘了,记得的反而是那些切合寓意、插科打诨的小故事了。
    窃以为,语录体的《论语》本身是很简朴很有文采的,很多读起来就如成语俗话,并不难懂。即使有一些障碍,求之几千年累积的注释,也是很轻松地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钱穆认为:“《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读《论语》必兼读注……时代变,人之观念言语亦多随而变。如何用今代之语言观念阐释2500年前孔子之遗训而能得其近是,使古今人相悦而解”,这是很重要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器”、“和而不同”这样的话,一定要生硬地去解释,等于肢解了一种难得的古文之美。当忙碌焦虑的现代人在饥渴地寻找“心灵鸡汤”时,我以为这与缘木求鱼无异,终有得不偿失的意味。     
    安妮宝贝在看《礼记》,徐静蕾看起了《文史资料》系列丛书……这些都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的,但是也很可以理解。读一些冷门、偏方,或许对他们的思想或工作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奇效吧。其实,于丹也好,即将上讲坛的傅佩荣《论语》心得也罢,对一般人来说,无非一些药引,是糅合了各种“偏方”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读书总要有点自己的东西,别人是无法替我们思考和解读人生的。 
    作者:舒文





 
关键词: 快餐 经典 大众评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