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论:“读书无用论”是个伪命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重庆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评论员 廖水南 
  9月1日是很多大学的开学日,在新生们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家住成都槐树店路的玲玲(化名),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从农村出来,没有文化,做点小生意,赚了点小钱,目前也过得还不错;家里所有亲戚的娃娃,基本都是初中毕业,就去学了美容美发等技能,然后开个小店,也能谋生;现在有些大学生毕业后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基于自身的遭遇和身边的现实,不能不说玲玲父亲的固执,其实并不是多么不可理喻,甚至这样的计算还相当“精准”。
  当前,一个家庭培养一名大学生大概需要付出的费用为20万元以上,而最新的大学毕业生求职期待分析报告显示,专科应届生对2000元以下月薪的接受程度最高,而本科应届生的期待薪酬在2000~4000元区间者最多。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高额学费的压力,以及投入产出比的严重失调,这使得人们对读书改变命运的预期大大降低。 
  “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还有着坚硬的社会现实-当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已然受到干扰和挑战。现实让少数人在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顺风顺水、如有神助,也让一部分步履维艰、寸步难行。比如各地被曝光的此起彼伏的“萝卜招聘”,就是最好的佐证。而此前《人民日报》也曾就此发表文章指出,当前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是权利表达不畅、发展机会太少。
  但,是不是“读书无用论”呢?必须明确的是,读书改变命运,是普遍意义而言的。如果用个别大学生的坎坷遭遇或者少数低学历者的成功自强来反证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无疑掉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陷阱。而事实上,读书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还能推动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不提倡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我们认同“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其真正意义上的解读应是:知识或者读书给改变命运提供了更多可能,抑或提高道德素养,抑或通达人情世故,抑或增益谋生本领,而非断章取义地将读书改变命运个案化、绝对化,更不意味着所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一定能有出息,可以承载一个家庭无限的希冀与使命。
  换句话说,部分大学生一时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足以解构“读书改变命运”这一古今中外的人类共识和文化信念。就个体而言,其成才、成功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知识、涵养,也比如性格、机遇、情商等等。质疑高等教育,但不能因此走向反智-“读书无用论”只是个伪命题。
  事实是,当前教育成本居高不下、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钩,以及特权制造社会不公在一定程度上让“读书改变命运”不再那么明朗和清晰。但是,这都不是可以否定读书的价值与意义的理由,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读书依然是向上流动的可靠渠道。而且,这样路径正在被一代又一代精英学子的实践所证实。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