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莫言:写作个性化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著名作家莫言近期一直呆在家乡山东高密潜心创作,8月23日专程回到北京出席图博会多场活动。他在“中国文学与全球化时代——莫言作品国际传播沙龙”上表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为什么会变成一个热门话题?说明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作家强烈的心理需求。“众多的中国作家对写作个性化的追求汇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风貌,然后才有可能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莫言说,中国文学要在世界文学大格局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写出中国特色。而一个中国作家要想在中国作家群体里令人瞩目,需要保留或者是创造鲜明的个人风格。
  此次沙龙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中国文化译研网主办、浙江文艺出版社承办。莫言与阿尔巴尼亚翻译家伊里亚兹·斯巴修,缅甸翻译家杜光民,保加利亚翻译家韩裴,以色列汉学家、翻译家科比·李雅各等嘉宾,以莫言作品的国际传播为中心,共同探讨了中国文学在创作上、传播上如何面对全球化时代等话题。
  莫言说,文化交流都是双向的,如果只是中国作家阅读国外文学作品,那么这个交流是单向的,只有当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世界上众多的文字,变成了外国读者手里读物的时候,这个中外文学双向交流才算是真正完成。他希望中国文学能够被世界上更多语种的读者所阅读和接受,从而达到一种心与心、人与人的交流。
  莫言坦言,自己的创作受到国外的文学作品的影响。他说:“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地写,只要我们的作品被各国翻译家不断地翻译出去,总会有国外的作家阅读到并受到启发。假以时日,也许会有一个国外的作家说他受到了中国某位作家的影响。你读我的,我读你的,共同提高世界文学的水平。”“我有一个梦想,将来把翻译过我作品的翻译家,邀请请到我老家山东高密去。”
  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上海分社社长曹元勇认为,文学交流不只是引进借鉴,文学作品翻译出去也不只是停留在变成另外一种文字。外国普通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可以从里面得到文化认知或审美的愉悦,外国作家能够从作品当中学到了写作的技巧和方式,这才是真正中国文学“走出去”。
  各国的翻译家代表认为,莫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成就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重大影响的实力派作家。
  伊里亚兹·斯巴修先后翻译过莫言的《蛙》和《红高粱家族》,《蛙》是阿尔巴尼亚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阿尔巴尼亚观众非常欢迎。他表示,莫言的描写非常漂亮,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也通过翻译了解了红高粱中的家乡,让自己更加中国化。“文学作品是帮助各国人民沟通的桥梁,作家、出版家出版的作品和翻译家翻译的译著,可以美化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帮助各国人民互相理解、互相认识、互相包容。” 汪名立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