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汉字听写大会":写出汉字的美感来才是"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央视“汉字听写大赛”近来引人关注。按央视的说法,它的名称应该是“汉字听写大会”,但“民间”往往称之为“汉字听写大赛”。从“表意”的层面看,这是央视这档节目在汉字使用上的一个失误,因为从实际情形看,它确实是“大赛”而不是“大会”。其间其后,引起了诸多“热议”,然其议虽热,所议却极寡淡,诸如“汉字危机”云云,想当然耳,其实不着边际。 
  依我看,这就是一档弄得很成功的电视节目,因为按我们的电视台的标准,收视率高就是成功。如果硬要往文化上拉,唯一能拉得上的,就是它反映了中国的考试文化已经如何地深入骨髓,病入膏肓,无可救药。比赛要决出名次,正如考试要拉开分数,唯一的办法,就是靠偏题、难题、怪题。所以赛到最后,拼的已经不是汉字的听写能力,而是死记硬背的能力。看着那些小选手,居然能把生活中早已极少甚至不被使用的词语写对,这一点已经一览无遗了。偏、难、怪到最后,是冠亚军决赛中出现了误判,把裁判也给“绕”在里面了。更有意味的是,当这个误判被指出以后,裁判组矢口否认,还讲出了一通明显是强词夺理的“道理”。也不必“砖家”,稍有点汉字常识的人都知道,汉字非常讲究偏旁部首的“从”,从土、从木绝对是两大类,不可混用的,即如“矿”字从“石”不从“金”,得炼过以后才能是金属。
  按我的理解,文字,包括汉字,就是表意的工具,那么汉字的书写,就是对这个工具的操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的操作首先是要写对,然后是要写好。而如果说真有什么汉字的“书写危机”,倒是写好的问题更“危”一些,因为写对可以通过问一问或查一查——当然也可以通过短时间的死记硬背——来解决,而写好却需要经过持续的努力。看“大赛”中的小选手写字,除了少数例外,整体上说,往往能把很偏、难、怪的字写对,却不能把很常见的字写好,比如我就看到有一个选手把“江”字写得很难看。他们的字往往能写得很工整,但也写得很僵硬,根本体现不出汉字的美感来。写对只是个“应用”,写出汉字的美感来才是“文化”。早几年听说,台湾人相亲时,往往会要求对方写几个字看看,当然不是看写得对不对,而是看写得好不好。虽然不能绝对化,但这个测试通常是有效的。观察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有没有教养,以至他的性格,看他的字写得怎么样,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电脑当然会对汉字的书写形成一定的冲击,但电脑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提笔忘字”是句成语,并不是电脑普及以后才有的,它指称的原是人类记忆功能中常见的瞬间障碍现象,最多是有了电脑以后,写字少了,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真正的问题是,写字为什么会少到了这种程度,以至严重影响到书写能力?虽然现在大部分正式的文字写作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的,但在正常情况下,还是应该有相当数量的私人的、非正式的写作,是需要手写的。情况的不正常之处恰恰在于,正因为我们受的是一种缺少文化、缺少教养的教育,过的也是一种缺少文化、缺少教养的生活,所以这种需要才大大减少以至于根本没有了。当通过鼠标点击“复制”和“粘贴”就可以完成很多畅销书和“重要讲话”的写作时,有朝一日我们敲键盘的能力也会出现“危机”的。
  语言和文字乃“天下之事”,非“治国者”所能干预。它的产生、发展、演变、盛衰,有它自身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如简体繁体之争,你当然可以发表任何意见,但如果你想让别人对你的意见当回事儿,就要着眼于对那个客观规律的认识来讨论,而不是从你个人的观感出发,说哪个好便是好,说哪个不好便是不好。1500多年前建于北齐时期的响堂山石窟的碑刻中,就有“万”字和“无”字,并不是“萬”和“無”。还有拿“无心之爱”来嘲笑简体字的,您劳驾看看古人的碑帖,也不必大草狂草,便是行草,甚至偏草的行书,有几个“爱”字把当中那个“心”完完整整地写了出来?
  (作者陈冲系著名作家)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