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论:你对群发短信说“不”了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每逢节庆,群发的祝福短信都会铺天盖地。马年春晚上,一曲《群发的我不回》引发了观众热议。孙丛丛 
  一首歌,何以如此之火?演唱者郝云曾坦言,作为冯小刚导演的命题创作,这支歌曲除歌词、旋律十分接地气外,还在于引导观众对群发短信的现象说“不”。
  “既然别人给你发了,最起码人家想到了你,礼尚往来是必需的。”“对方哪怕自己动手写3个字也是祝福,否则再精彩,也感觉少了诚意。”“送祝福,这么复制粘贴,有的转发时别人的名字都没改,心意再好也变味了。”对于群发短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看来,这不是一首歌能解决的问题,还关乎一个文化现象。
  其实,这首朗朗上口、易于传唱的歌曲,给我们带来时尚、流行气息的同时,还道出了流年往事。在那个还没有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的年代,拜年是串亲访友的一句句真诚问候,是不在多少、但精心准备的一份份礼物,是贴上一枚小小的邮票、寄予了满满真情的一张张贺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选择的拜年方式越来越高端、多样;短信不再像刚兴起时那样“大塞车”,微博、微信可以随时随地@亲友,但在快节奏的背后,我们究竟遗失了什么? 

  歌曲中反复唱到“这真不是面子的问题,我只是怀念真的东西”,什么才是“真的东西”?笔者看来,“真的东西”正是那些老年间的旧俗:是你来我往的真诚礼数,是吃着团圆饭闭门守岁的老规矩,是饭桌上听听老辈儿人聊聊代代相袭的家风,是话里话外朴素的乡音乡情,甚至是一个年代的集体记忆……这并非是陈陈相因。与形式化、索然无味的“新手段”相比,一些旧俗包含的是家庭、乡情与人情的温度,更是一个地域的人们代代传承又不断演进的心灵栖居……
  旧俗也会演变,文化永远在推陈出新。如今,我们乐见像央视春晚这样的新民俗,乐见于手机、微信这样的新形式,但对某些将要“消失”的旧俗,我们还在不时地回味,甚至适时地保护,因为其中的美好与真诚,曾是我们精神的寄托和记忆的回响。
  可见,面对群发短信,人们排斥的不是问候,而是怕这来得太“快”的问候打了折,更怕同质化的形式、粘贴复制的祝福语和枯竭的拜年创意淡化了“心灵的温度”。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