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论:究竟是谁把孩子逼上“起跑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日前在“青年与代表委员面对面”访谈活动上说,现在孩子为了读书几乎把吃奶的劲全用上,那些题连大学教授都不能做的,让孩子去做,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及玩的权利。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面子,看别人家孩子学英语,就让自己孩子也去学,对此,郑强的建议是家长“要有点定力”。 
  真是家长重脸面、没定力吗?把责任推都给家长,我认为不妥。让孩子竞争在“起跑线”上的,是现在的择校热和升学评价制度。家长让孩子去学英语,其实是担心,别人的孩子会说英语,今后幼升小,自己的孩子一考什么都不会怎么办?如果没有幼升小、小升初的择校热,家长会为脸面而送孩子去上培训班、过早读英语吗?
  我遇到不少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也是很淡定的,后来却越来越不淡定。去年还有媒体报道,一位家长感慨,孩子上学一个月,就摧毁了自己多年形成的教育观。何以至此?是因为我国实行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所有孩子被赶上一条跑道上比赛,跑在前面的是成功者,跑在后面甚至中间的,都是失败者。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不输在起跑线一说。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人生活得更美好,因此,健康的教育,是完善每个个体的教育,不存在起跑线一说。换言之,教育是让孩子自己与自己比,做最好的自己。要形成这样的教育,应该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推进学校自主办学,实行个性化教育。一个学生如果对数学有兴趣,可以多学数学、学深一些;如果他喜欢体育,则不应逼着他学习高难度数学,而应该让其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现在的问题是,每一个学生都被要求学一样难度的数学、英语,且以此来实施评价,结果自然是扭曲学生的身心。
  难道家长们不知道吗?可以肯定地说,家长们都知道这对孩子是有伤害的。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戴眼镜,晚上11点过了还不睡觉?可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连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都在双休日补课,其他家长能淡然视之吗?
  近年来,一些教育界人士把目前学生负担沉重的责任,统统归咎于“家长不理性”,认为家长过分望子成龙,让孩子不堪重负。客观上说,近年来,已有家长在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但这是极少数。这些家长有两个特点,一是准备送孩子出国留学,有的甚至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二是自身家庭情况不错,对孩子的成长看得比较开。
  更多的家长则必须面对择校热和升学压力。在择校焦虑和升学压力中,家长的理性是要求不出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消除产生“起跑线”思想的土壤,给每个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
  (作者熊丙奇,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