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传统文化无需“符号式传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说到底,“黄帝纪年”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而靠文化符号来传承传统文化,既不实际,也不可行。不只是有历史倒退的嫌疑,还会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麻烦,同时给经济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别的不说,仅修改诸多书刊的成本有多大?不知道倡议者是否想到了这些。
近日,有学者网上倡议中国应恢复“黄帝纪年”,提出历法是民族文明久远的标志,现行“公元”源于基督教,应称“西元”。倡议者给出了黄帝纪元的公式,即:黄帝纪年=西元纪年+2698年。另有学者则认为这是不可行的,黄帝是个传说,本身有虚构成分,称:“我们真正的要恢复的是孔子儒学中真的精神,自强、人格修养、自尊”。(2月2日《新民晚报》)
说到底,“黄帝纪年”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而靠文化符号来传承传统文化,既不实际,也不可行。不只是有历史倒退的嫌疑,还会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麻烦,同时给经济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别的不说,仅修改诸多书刊的成本有多大?不知道倡议者是否想到了这些。
此举折射出来的是当今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自卑焦躁的“流行病”:两极化了的复古虚热和淡漠传统。国学班由国内遍地开花并到国外日益兴隆,祭典炎黄、跪拜孔子之类屡屡出现,都过于形式化。同时,西方情人节、圣诞节与中国的七夕、春节“争风吃醋”,传统文化(节日等)的捍卫、申遗声不绝于耳。这些都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焦虑不安症状,在此背景下,出现“黄帝纪年”一点也不奇怪。
其实,文化自卑与焦躁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了。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开放社会、全球化、消费主义等意识形态也日益流行,这就积累着国人文化自卑与焦虑意识。于是像弹簧反弹一样,自卫便亮相二十一世纪初期,以求与经济腾飞相适应,摆脱相对滞后的文化现状。那么极力主张者,有相对清醒的比较意识和忧患意识,却又找不出合适的方式和内容,于是就去借用古老的形式———古老而不适合今天的内容,其实也属于形式。
形式大于内容,这就是病因所在。简单搬用传统形式,借助现代炒作手段,声音虽然大,却掩饰不住肤浅和乏力。比如河南一大学布置的寒假作业,要大学生跪拜父母,以表达孝心。跪拜成作业,适合今天的教育和社会形势吗?于海教授一语中的———“所上演的是一些无生命力的、僵死的仪式,我们真正的要恢复的是孔子儒学中真的精神,自强、人格修养、自尊。”延伸一步,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内核,谋求适应时代的内容和形式。问题是,这方面我们做了多少,达到了什么程度?
笔者要说,自卑不必要,历史上的“全盘西化”争议极大的时期,“西化”派消灭传统文化了吗?咱们的民族文化照样延续!显然,有深厚积累的传统文化,精华不会被淘汰,不合时宜的肯定要消失。我们的任务是:发掘、整理、推广精华,把被剔除、清理的东西放到博物馆去,古老文化“符号”就属于后者。
作者:龚明俊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