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辞“作家”后的余秋雨需走出含糊与暧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余秋雨把某杂志给他做的一个访谈放在了博客上,发表的标题是“答《财智人物》杂志问”,被网络编辑推荐出来却成了“余秋雨请辞‘作家’称号”。之后媒体报道的焦点全部集中在了“余秋雨辞作家称号”身上。网络媒体喜欢放大局部吸引眼球的特征,再次在余秋雨这篇访谈上得到了验证。

  余秋雨可以为自己喊冤叫屈,因为媒体和一些批评者对他“请辞作家称号”有着一定的曲解。在访谈中,涉及“辞作家”的内容不过一两百字,构不成访谈的主旨。此外,考量余秋雨原话的语意(“因此,我一再声明,我不是‘作家’”),会发现余秋雨的本意不是“请辞”而是“推辞”,两者还是大有区别的。

  所谓“请辞”,通常是指该人被公认为从属于某机构,在因特殊情况不能继续服务于该机构后而提出辞呈体面地退出。余秋雨否认自己参加作家协会,事实上已经与这个给作家授号评级的组织厘清了关系,所以,“请辞”一说是说不通的。而余秋雨的“一再声明,我不是‘作家’”的说法,则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他被当成作家,是一个天大的误会,现在要“推辞”掉这顶不属于自己的帽子,让公众重新对其进行一次身份认定。

  这真的是一个难题。除了作家之外,领导、学者、评委、主持人、行者、研究人员……余秋雨身上背负的称谓实在太多了,哪一个拿出来都是令人尊重的,可是他又没有一再地声明自己愿意为人们所承认哪个角色,而是选择把一个棘手的问题交给了没有授号和评级权的大众。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推脱行为。因为,在余秋雨诸多的称谓当中,公众最为认同的还是他的作家身份,他被大家广为熟知的文化行为——包括出书、签售、演讲、封笔、抨击盗版等等,无不是和“作家”这两个字密切相连。现在余秋雨说自己“不是作家,不知道什么叫文化散文”,未免有些得了便宜卖乖的矫情。

  如果没有季羡林先生前段时间对“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的辞谢,那么余秋雨对自己作家身份的推辞或许可以博得一点儿掌声。同样是“辞”,季羡林体现出了一位95岁老人清醒的自省,虽然后有李敖出言贬低,但这丝毫不影响季羡林在人们心目中自尊自重的形象。与季羡林的朴实且坚决的“辞谢”相比,余秋雨的“推辞”不仅有东施效颦的嫌疑,而且因其“推辞”语气的含糊和暧昧,让人难以对其真诚度产生信任。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余秋雨现在要做的工作不是毁灭而是塑造,不是急于摆脱作家的公众形象转而走向高处不胜寒的大师神坛,而是勇于承担起一个作家的责任,把这个更贴近且有益于受众的角色扮演好。

  文坛擅长作秀的人有很多,但余秋雨不是。他不像王朔那样心直口快朝令夕改把道歉当饭吃,也不像李敖那样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他只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身上犹豫不决、期期艾艾的特性,这导致他说出的话常常言不由衷,心里想要的时候嘴上却说不要,拐弯抹角,令人难以相信。在人们需要快速理解,更喜欢直接表达的网络时代,王朔、李敖式的直白显然更受欢迎。现在余秋雨不再轻言“封笔”了,但他一些言论上的婉约作风,确实需要作一些改正,放弃掉文人一些不好的习惯,痛痛快快地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

  鉴于余秋雨对于作家身份的推辞,也为了尽快让丢掉作家外衣之后余秋雨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清晰起来,不妨将季羡林先生摘下的三项桂冠给余秋雨戴上试试,没准哪一顶他觉得合适便会默认着戴上了。
    作家:韩浩月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