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于丹说《论语》 弘扬还是误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华商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06年中国书界和文化界的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就是于丹火了,而且火得一塌糊涂!中国出版集团公布“2006年度十六佳图书”,《于丹〈论语〉心得》名列榜首。 
    然而,对于《于丹〈论语〉心得》,两种评价截然对立:一方称,在传统经典为人们所重新看重的今天,出来一个通俗《论语》心得,是“好风吹得好花开”,于丹是“平民化的学者英雄”。于丹激活了《论语》,孔子笑了;另一方则说,于丹对《论语》如此简化的解说,就是一种戏说,“是对经典的亵渎”,孔子哭了。那么,作为自小耳濡目染东方文化、而又处于这个躁动和飞速变化的时代的我们,究竟信谁的?是支持,还是反对?或者不偏不倚? 
  中庸派 
  代表人物:李北陵 徐剑铭 
  综合实力评估:★★★ 
  主要观点:读书的深与浅,不该有君子小人的区分 
  褒扬或批评都深寓一个共同的期待 
    ■李北陵(专栏作家) 
    该信谁的?我看,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其实都有失偏颇。 
    毋庸讳言,《于丹〈论语〉心得》盯准的是网络时代勃兴的“浅阅读”———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知道即可。读书的深与浅,不该有小人君子的区分。 
    其实,这类“浅阅读”,哪是青春年少的“专利”?即便专家学者,也并非时时正襟危坐、寒窗苦读。深得“深阅读”之三昧的鲁迅就说过,“消闲的读书”虽为“正经人”所反对,但却实在“有好处”。那“好处”之一,恐怕就是在轻松中获得教益。 
    所以我认同一个观点:《于丹〈论语〉心得》作为普及性读物,不能替代传统经典本身。网络时代,尤其需要倡导研读经典的深层次学习。其实,无论褒扬还是批评,都深寓着一个共同的期待:文化人让圣人之说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无可厚非,但别因此忘了知识分子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潜心研究,发掘传统经典中深蕴的文化内涵,让中华文化在代际传承中发扬光大。 
    我们在感谢于教授的同时,也期待着她站在“古为今用”的角度,指出前人的缺失,给我们更多理性的提醒 
    ■徐剑铭(作家) 
    听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谈《论语》,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于丹以她自由驰骋的思维、潇洒自如的风格,把一部国学经典演绎得出神入化,使听众“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在电视屏幕前如醉如痴! 
    然而,有醉就有醒。酒醒之后,晃晃脑袋,闭目小憩半刻,回味一下于教授赐我的那杯美酒,恍惚中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究竟少了点什么呢?一时半会儿又说不清楚。 
    近日,应某报编辑诚邀,参加了一次小型酒会。与会者中有几位学养深厚的大学文学教授,推杯换盏中就扯到了于丹讲论语这个热门话题。虽然教授们谁也没有发表长篇大论,但他们精彩的只言片语却使我茅塞顿开,那个困扰我多日的感觉仿佛一下子清晰起来…… 
    于丹把《论语》之美推到了极致———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评价,也是我“醉意朦胧”中的感叹。但是,世间的万物一旦被推到极致恐怕就会令人生疑了。孔子的“论语”有一个核心的理论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中有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凡事讲究一个“度”。极致不就是过了这个“度”了么?不可否认:生于公元前551年的孔子,的确是位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中所列的言论就是他思想光辉的集中展示。但依我的笨想:一个人的思想总会有时代的局限性,他老人家再怎么伟大,也无法摆脱这种局限。换言之:《论语》再怎么经典,对于指导今人,也会有缺憾和不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中不足”!当下,对于丹的演讲好评如潮,其中说得最多的是于丹的演讲是“古为今用服务于现实”。我赞成也赞赏这种精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承中华文化是使其服务于现实,是当代人,特别是当代文化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但这种传承也需讲个“度”,不可过度地夸赞、渲染、美化。对其中的精华要继承发扬,而对由于历史的局限所造成的缺憾———请原谅,我不忍心用“糟粕”二字———要实事求是地给今人一个“提醒”。从这个角度来评判,我觉得于丹教授的演讲就是少了点“提醒”。 
    《百家讲坛》毕竟不是“评书连播”。我们在感谢于教授用精彩的演讲给我们带来美的愉悦的同时,也期待着她站在“古为今用”的角度,指出前人的缺失,给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更多理性的提醒,借以防范浮躁之风气对我们的侵蚀。我想,这要求不过分吧? 
  支持派 
  代表人物:易中天 张孝永 
  综合实力评估:★★★★★ 
  主要观点:于丹是传统文化传播者,她为大众烹制了一炉心灵“鸡汤” 
  妙趣天成,观之可忘忧也 
    ■易中天(教授) 
    看了《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不禁拍案叫绝!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建议大家都去看看。友情提醒:该节目系醇酒一坛,“度数”略高,不胜酒力者慎之! 
    美味的“豆腐”,老少皆宜 
    ■张孝永(读者) 
    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上的《论语》心得,讲得很妙。妙就妙在以禅讲儒———于丹是在禅的平台上讲《论语》,讲自己的心得。她的谈论,比单纯从儒家的角度看待孔子的思想,更接近《论语》及孔子的本意。 
    于丹的“论语心得”,好有一比。如果我们把中华民族流传了二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论语》比作是“大豆”的话,《于丹〈论语〉心得》就是更宜人、且味道鲜美的“豆腐”。 
    大豆的营养价值世人公认。但大豆必须要经过某种形式的加工之后,才更易于为人类所食用、吸收。当大豆变成白嫩嫩的豆腐后,就成为妇孺老幼皆宜的食品。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就是将大豆放在禅水中浸润加工后的“豆腐”!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捧出的“豆腐”,味道很妙。究竟妙在何处?何不亲自品尝品尝呢? 
    让易中天、于丹们尽情传播 
    ■东方(读者) 
    从阎崇年开始,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人因央视《百家讲坛》而一炮走红,成为粉丝们疯狂追逐的文化偶像。 
    然而,从立意、讲法到细节,他们几乎都被批评。批评者认为易中天、于丹等人对经典的解释是在误导读者。 
    诚然,易中天、于丹等人的演讲有不少不尽完善处,可这并不能成为批评他们的理由。学院精英们似乎能忍受批量生产的学术论文、著作中不时出现抄袭、剽窃,却无法忍受面向大众演讲中的那些差错,无论这些差错是否属于常识。 
    无论是演讲还是著述,都是知识的生产。不同的学者、知识分子所生产的知识的形态千差万别。据悉,《百家讲坛》的宗旨是让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观众能听懂,也正因如此,每个演讲者只能尽可能把所谓“微言大义”放在一边,而首先烹制出一碗“鸡汤”。对于大学甚至大学以上学历的读者来说,“鸡汤”显然过于简陋了,但是知识的生产者们除了大餐,就不能烹制平易近人的“鸡汤”吗? 
    知识的传播也有层次之分。应该说,无论是《品三国》还是《〈论语〉心得》,更多是在讲述故事,并通过故事展现生活的技巧、人际交往的智谋等等,浅则浅矣,却清澈见底。如果把这些最基本的鲜活的形态从知识中抽去,那只能剩下孤零零的教条。 
    我爱《论语》,我爱于丹 
    ■一玄(读者) 
    我爱《论语》。喜欢颜回:“贤哉,回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就要读全部《论语》,一部《论语》读了,也不过如此,没有能够去“治天下”。偶然,我听到了于丹教授的讲座———《论语》心得。我的眼前一亮,首先是于丹教授本人是个靓妹———真的很有气质,是我特别敬仰的那种女人!于丹的妙语如珠和直指人心的解读《论语》,叫我惭愧自己在阅读《论语》时候的肤浅和功利———为什么一定要去寻找什么大道理呢?真正的大道理其实就是小道理———孔子及其儒学的思想,正是所谓的“微言大义”。听了于丹的讲解,我更加深了对“微言大义”四个字的理解。 
    喜欢于丹,是喜欢于丹的学识。一个人读书不在乎多寡,而在乎质量。我更喜欢现实生活里的于丹。特别是她带学生去郊游的时候爬树的行为,和学生抢果冻吃的举动,太让我喜欢了,只有具有童心的人,才能真切地体会圣贤的文字。 
  反对派 
  代表人物:高光 冯文和老愚 
  综合实力评估:★★★★★ 
  主要观点:传统文化应该正本清源,于丹对于《论语》的曲解是对文化的亵渎 
  “文化奶妈式”传播,很可能引导读者进入歧途 
    ■老愚(专栏作者)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一批嘴皮子厉害的主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立万,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他们就像一批文化“传教士”,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我把讲解者们称为“文化奶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社会浮躁,人们买名著经典,不去如饥似渴地阅读,而要等别人来解读。比如余秋雨之于文化,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演义》,孔庆东之于鲁迅。“奶妈式”的文化传播方式———那种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这很有可能造成误读,引导读者进入理解歧途,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吃的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于丹比易中天的危害大多了 
    ■冯文和(大学教师) 
    易中天通过“三国人物”玩味着权力,醉心于权力,起码还只是“品”《三国》,而且是一边“品”,一边扒皮。至少给人要搞出真相的感觉。 
    可是这个被儒家文化长期虐待的于丹,夹着现代的语言,不是在挖掘真相,不是在弘扬批评精神,而是在布道,布儒家之道———道德说教。她通过“她的论语”来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但是很少谈为什么做,而每当谈到为什么时,就用模糊的、“诗”的语言把你糊弄到高潮。 
    儒家文化是最适合农耕时代家族结构社会的文化。儒家文化不主张个性而是整体性;它不追求真相,不讲是非,而主张和为贵;它不讲法治,而是家长制;不主张竞争、辩论,而是听命;不主张条理清晰而主张模糊;重实体而轻视程序。这导致中国没有逻辑体系,没有科学,没有理性的道德和法治———这些没什么不好,它是农耕时代家族结构社会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合那个社会的文化。但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儒家文化的基础———家族结构已经被打破了,儒家文化不再适用现代社会了。我们需要理性的道德,法治的结构,科学的思维,和艺术的个性。 
    于丹,不要搞乱中国的“市场经济”理念、“法治的和谐社会”理念和刚刚开始的“个体化价值”理念。 
    戏说《论语》是亵渎国粹 
    ■高光(作家) 
    韩国的一位汉学家翻译我的小说《孔子》,当他问我:“《论语》是教人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吗?”我才知道于丹,才来看于丹“论语心得”。 
    我曾说过,戏说故事是游戏,戏说历史是调侃,而戏说文化则是犯罪。 
    把民族文化的精髓、国粹能用简短的几条归纳出来,把《论语》归纳成为“道”,而后归纳出一条“快乐生活”的主题,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论语》是什么?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对民族文化的完整归结。 
    国粹文化存在危机,个人主义思潮越是严重,国粹文化就越难被人接受。中华民族国粹文化的最后一片净土是在大学里,人们还肯老老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研究、考据,“知之为知之”,不知就是不知。大学学者是国粹文化的最后守望者,负有将国粹文化拿来做承前启后、重筑民族精神的使命,从这一点上于丹是不配做一个文化守望者的。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任何时尚化的打碎与重铸都无疑是刻舟求剑。 
    于丹对于《论语》的曲解是一种戏说,是对文化的亵渎。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