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京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月16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07年春节团拜会。温家宝总理在团拜会发表了讲话,他提出,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据新华社2月16日报道)。 
  温总理的讲话通篇都在围绕着“民生”这一核心,在以往春节团拜会上,这样的现象实为罕见。这又一次揭示出民生问题在当下中国的“显赫”地位。这样的讲话其实也不令人意外,因为此前,《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民生也是高度关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样强调: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力促社会和谐———这一切,都属一脉相承。
  民生之所以能挂在总理的嘴边,一次次写入重要决策文件,原因在于,建设和谐社会,民生是根本。在任何国家经济发展只是一个工具和手段,它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人———全面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正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所言,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一个国家,它的实力不是简单体现在GDP上的,因为GDP并不能代表社会的总财富和福利水平,只有民富才能国强,一个国家只有把民生放在首位,才会有一个强大而厚实的根基。所以,民生成为当下中国的主流话语,无疑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又一明智选择。
  在民众眼里,民生问题是庞杂的,从柴米油盐,到教育、医疗、就业……然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大都只归结在四个字上:社会政策。长期以来,也正是因为社会政策的不足导致了民生问题的累积与尖锐。例如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最低工资、税收调节等公共政策不完善;看病难看病贵是因为,医疗卫生政策对于医疗到底是市场消费还是社会福利定位不明确;就业难与教育政策单一,社会就业培训体系等建设的滞后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之所以社会政策不足,很重要的因素在于,一个社会政策往往代表着一纸“巨额账单”,公共财政能否埋单,这是一个问题。
  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财力薄弱,这也许是个问题。但在连续20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这已经越来越不是问题———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共入库376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而从2000到2005年,全国税收增幅连续六年双倍于GDP增幅。
  在任何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税收高增长意味财政的宽裕,政府财政花起钱来不用紧巴巴,可以把更多的钱花在民众身上,让民众共享发展红利。例如,据报道,经济景气的新加坡今年将推出“就业入息补助计划”,对约四十三万八千名月入不足一千五百新元、年龄又超过三十五岁的低收入者提供每年总值约四亿新元的援助。
  近几年,我国在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民生项目”的财政投入也在逐步增加,该趋势若保持,并且能进一步加快、加大对民生投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指日可待。民生若能彻底脱困,社会的和谐繁荣,国家的长治久安将有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