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浅析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摘要:辽陈国公主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大贵族合葬墓。墓葬出土的玉器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本文对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器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关键词:陈国公主墓 辽代 玉器
1986年6月至8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在当时的哲里木盟博物馆和奈曼旗王府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密切合作下,对位于奈曼旗青龙山镇斯布格图村北庙山南坡的辽陈国公主墓进行发掘。从墓志中看,墓女主人是辽景宗孙女,秦晋国王圣宗皇太弟之女,曾由太平公主晋封为越国公主,死后被追封为陈国公主。墓男主人为陈国公主驸马萧绍矩。该墓是典型的辽中期契丹贵族合葬墓,墓中出土文物颇丰,其中有许多制品是用软玉、玛瑙和水晶制成。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器数量多、种类丰富、制作精美,可以代表辽代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是辽代玉器研究极其珍贵的资料。由于出于纪年墓,有确切年代可考,出土玉器成为鉴定辽代玉器的标准器。笔者对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器(本文所谈之玉是广义的玉的概念)进行考察,且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敬望各位方家不吝批评指教。
一、出土玉器概况及分类
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器数量较多、种类丰富。笔者根据墓葬出土玉器的功能和用途将陈国公主墓出土玉器划分为玉佩饰、玉器皿、文房用玉和习俗用玉四类。现分述如下:
㈠玉佩饰
⒈组玉佩
三组共19件
⑴工具形组玉佩
1组7件。通长18.2厘米,其他玉坠长5.8—8.2厘米。白玉质,局部有浅褐色沁。上部为一片雕镂空莲花形玉牌。下部自左至右依次为剪形玉坠、觽形玉坠、锉形玉坠、刀形玉坠、锥形玉坠、勺形玉坠,其中觽、锉、刀、锥、勺形玉坠皆为竹节柄。莲花形玉牌与其他6件玉坠各以金链相连接。
⑵动物形组玉佩
1组6件。方形玉雕边长5厘米,其他玉坠长2.5—5.4厘米。白玉质。上部为一片雕方璧形玉牌,其四角雕为如意云纹,正面用极细的线条浅刻十二生肖图案。方璧上边沿有三个小孔,下边沿有五个小孔,用鎏金银丝连接蛇、猴、蟾蜍、蝎、蜥蜴等五件动物形玉坠。
⑶龙、凤、鱼形组玉佩
1组6件。玉镂空绦环长6.5、宽4.1厘米,其他玉坠长4.9—7.5厘米。白玉、青白玉质。由鎏金银丝连接玉镂空绦环与摩羯、双鱼、双凤、双龙、鱼衔莲等五件玉坠。均为镂空与阴刻技法碾琢而成。
⒉圆雕肖生玉佩
⑴双鱼玉佩
2组4件。皆长10.5厘米,白玉质,圆雕。一组鱼身弯曲,另一组鱼身扁平。眼、腮、腹鳍、背鳍、尾部用细阴刻线表现,鱼鳍稍凸出体外。嘴部穿有一孔内系金链。
⑵交颈鸿雁形玉佩
1件。长6.5、宽1.6、高2.5厘米。白玉质。圆雕。长颈、圆眼、扁喙。雁体修长,呈交颈而卧状。双雁颈背间有孔,可以系链。
⑶交颈鸳鸯形玉佩
1件。长6、宽2、高2.8厘米。白玉质,局部呈浅褐色。圆雕。鸳鸯体形肥硕,双翅并拢,呈交颈而卧状。颈部各斜穿一孔。
⒊玉盒佩
⑴鱼形盒玉佩
2件。1件长10.6、宽5.2、厚2.2厘米,另一件长6.5、宽3.2、厚2厘米。白玉质。整体呈鱼形,子母口扣合,内空。用细阴刻线表现鱼的眼、腮、鳍、尾等部。
⑵螺形盒玉佩
1件。由1件螺形玉坠、1件扁桃形玉环和四颗珠饰用银丝连接而成。螺形玉坠,高7.6、长5、宽4.2厘米,白玉质,腹空、有盖。盖、身都有钻孔内系银丝。
⑶龙凤纹盒形玉佩
1件。直径2.5、高1.55厘米。白玉质。扁圆柱体,子母口相合,盒底有圜,有凸钮,钮上有穿孔,系鎏金银链。盖面细线阴刻行龙,盒底刻飞凤。
⒋玉带饰
⑴玉銙丝鞓蹀躞带
1条38件。其中,方形白玉带銙11件,圭形青白玉铊尾、带饰分别为1件、8件,桃形白玉、青白玉带饰18件。
⑵玉銙银带
1条16件。其中,方形白玉带銙14件,白玉桃形带銙1件,白玉圭形铊尾1件。
另有出土水晶串珠152枚、管形玛瑙饰品14件,不做赘述。
㈡玉器皿
⑴玛瑙碗
1件。径7.4—4.4、高3.1厘米。红色,半透明。⑵玛瑙盅
2件。径4.3—2.3、高2.7厘米。白色。
⑶水晶耳杯
1件。高2.3厘米。无色,透明。
⑷系链水晶杯
3件。径2.8—1.8厘米,高3.5厘米。
无色,透明。
㈢文房用玉
⑴“风”字形玉砚
2件。长12、宽7.1、高2.6—4.1厘米,长8.5、宽5.2、高2.1—2.8厘米。青绿色,间有灰白色杂斑。
⑵玉水盂
1件。高2.3厘米。青绿色。器形椭圆。
㈣民俗用玉
⒈马具饰
⑴马形玉饰件
149件,狻猊形玉饰件
122件。白玉、青白玉质。圆雕。两端各钻有一孔,用银铆钉与带铆接。
⑵花形玉节约
8件。白玉质。中部呈半球形凸起,每角正面各钻有一孔,内穿银铆钉与带铆接。
⒉玉臂鞲 1件。长9、宽3.4、厚0.35厘米。白玉质,泛灰,表面磨光。椭圆形片状,正面略弧,背凹。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长孔,孔内各系金链两条。
⒊玉柄银锥、银刀
各1件。锥柄长10.1、直径2厘米,刀柄长10.8、直径1.4—1.6厘米。白玉、青白玉质。圆柱体。
二、 造型与纹饰
综合陈国公主墓出土玉器的造型与纹饰,可以发现有以下特征:
玉雕中肖生题材占有很大比重。肖生玉器有动物形玉器与动物纹饰玉器之分。从墓中出土玉器概况可以发现肖生玉器中绝大多数为动物形玉器,仅有动物形组玉佩上部浅刻十二生肖图案的方璧形玉牌和龙凤纹盒形玉佩两件为动物纹饰玉器。肖生玉器所涉及的动物有现实动物与神话动物两类。现实动物有鱼、鸳鸯、鸿雁、蛇、马、猴、蟾蜍、蝎、蜥蜴、螺等。神话动物为龙、凤、摩羯、狻猊。以动物作为造型题材的玉器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早在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即已有之。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肖生题材玉器,应与契丹族游猎生活密不可分。
很多玉器与契丹族的民族习俗有关,即本文第一部分涉及之习俗用玉。契丹族是北方游牧民族,马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尤为重要,他们不惜花费重金来装扮心爱的马匹,所以马具上的玉饰件、玉节约也较为常见。此外玉柄银锥、银刀和架鹰所用的玉臂鞲等狩猎用具亦是善骑射狩猎的契丹族所特有。
有的玉器的造型表达了契丹族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竹喜热耐温,生长在南方,陈国公主墓所出工具形组玉佩,共有剪、觽、锉、刀、锥、勺形玉坠6件,其中觽、锉、刀、锥、勺形玉坠皆为竹节柄。另外辽宁阜新塔营子塔基出土的白玉竹节盒形佩和内蒙古宁城小刘仗子墓出土的竹节形玉握同属此种器类。这说明契丹贵族喜爱竹子,竹子挺直、向上、节节高。古代称梅松竹围岁寒三友。竹代表了契丹族向上进取的奋斗精神和刚强、坚毅的民族性格。
组玉佩和玉盒佩在辽代玉器中较为常见,是独具特色的辽代玉器。前者为一件片雕玉牌以金属链与若干件玉坠饰链接而组成,如工具形组玉佩、动物形组玉佩、龙、凤、鱼形组玉佩。后者常由一件盒形玉、一件玉饰和若干件珠饰共同组成,如鱼形盒玉佩、螺形盒玉佩。盒形玉佩小巧玲珑,适于随身携带,其应是用来装盛香料、药末、胭脂等物品,兼具赏玩之用。组玉佩和盒形玉佩精美繁琐,尽显雍容高贵,这正与墓主人的身份相契合。
设计构图讲求成双成对、均衡对称。双鱼、双凤、双龙皆为左右对称的造型,交颈禽、双鱼玉佩也都以一组两件的形式设计。
三 、制作工艺与玉料
由于相关出土资料和史书记载的不足,加之笔者水平有限,只能根据玉器本身的诸多因素对陈国公主墓出土玉器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分析梳理,得到一些粗浅的认识。
从雕琢技法来看,主要圆雕、片雕、透雕等工艺。玉器表面多进行抛光整修。线刻是最主要的雕刻装饰技法。
1、圆雕。多因料赋形,即根据玉料形状的特点随形设计整体造型进行雕刻,玉料多选用三角形和椭圆形的籽料。如交颈鸳鸯形玉佩和交颈鸿雁形玉佩。此类圆雕制品常选用玉原料较大的平面为底,然后以浅浮雕、阴刻线在玉料的各面刻划,从而表现出动物的外形和其他细部特征。颇为写实,极具动感,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
2、片雕、透雕
平雕技法常与透雕技法巧妙结合。如组玉佩通过透雕技法的表现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巧妙运用线条,龙、凤、鱼形组玉佩中的五个玉坠上皆用密集整齐的细阴刻线表现菌密有序菱形鳞片,又用锯齿纹表现鱼鳍、鱼尾,增加了图案的精美感和细致感。因器饰纹,也是线条运用的一大特点,如龙凤纹盒形玉佩上团状的行龙、飞凤与盒形玉佩固有之圆形浑然一体,形成一种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体现了高超的构图能力。
陈国公主墓出土玉器的质地种类较为丰富,有以白玉、青白玉为主的软玉,还有玛瑙、水晶以及少量的岫岩玉。其中玉佩饰、习俗用玉皆为白玉和青白玉制成,玛瑙器、水晶器则以器皿、珠饰为主,文房用玉皆以青绿色岫岩玉所制成。
辽统治者接受并引进高度发达的中原先进文化,其用玉制度均沿袭五代之制。据史载,随着辽的战争掠夺和与宋、西夏、西域诸国进行商业贸易,广大汉族玉工、中原制玉技术和丰富的玉石材料就有了流入辽境的机会。辽代中期是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阶段。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达为当时玉雕行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和先进的工艺技术。这便是陈国公主墓出土玉器颇丰且制作精美的重要原因。  (作者:丁哲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
参考文献:
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11期。
⒉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文物出版社 1998年。
⒊于宝东:《辽金元玉器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7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