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汉帝陵汇聚咸阳原的隐秘(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家地理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汉帝陵面向东方排除了其按左昭右穆布局的可能性
 
西汉十一代帝王皆葬于长安近郊,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地处长安东南外,其余9陵均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西汉帝陵如何排序?其布局是受“始祖居中,父昭子穆,左昭右穆”的昭穆制度所左右,还是基于其他缘由?
 
持昭穆说者并不是个别人的主张。但假定西汉帝陵排列是按昭穆,自当先定祖陵,那么高祖长陵作为汉室祖陵应无异议。西汉皇帝一般都是在生前预作寿陵。高祖长陵距渭北陵区的东端“泾渭之会”仅有十几里之遥。若按昭穆制度,充其量只能容纳三五座皇陵。如此一来,高祖刘邦岂非自己向世人昭示:刘汉江山,五代易主吗?
 

西汉帝陵分布图
西汉王朝11个皇帝均葬于西汉长安城附近。除汉文帝霸陵和汉宣帝杜陵分别位于西安东郊的灞河西岸和西安东南的杜东原上外,其余9座均分布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咸阳原上的9座帝陵自西向东依次为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此外,还有高祖刘邦之父、文帝之母薄太后、昭帝之母钩弋等以帝、后礼埋葬,分别称为太上皇陵、南陵和云陵,其陵墓形制与帝陵相似,惟规模相对略小。
 
还有,主张西汉帝陵按昭穆制排列者认为:高祖长陵为始祖陵居中;惠帝刘盈为其子,安陵居左昭之位;景帝刘启为孙辈,故阳陵在右穆之地。其整体布局规整,距离相近,呈大雁展翅之形,与“先王之墓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的昭穆制度正相吻合。但这种观点是以西汉帝陵面向南方为基础的。秦汉考古专家刘庆柱、李毓芳等先生经调查后发现,汉宣帝杜陵、汉太上皇陵均以东墓道为主墓道。1997到199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阳陵考古队对汉景帝阳陵的帝陵和后陵进行了详细的钻探和测绘,也证实阳陵是面向东方的。这一结论也排除了西汉帝陵按昭穆制度布局的可能性。
 
西汉帝陵均置于京城近郊土厚水深之地
 
那么西汉帝陵的选址、排列又基于什么原则?到底是遵从周秦之制,还是另创有新定之规?
 
历史无法割裂,汉之前的商、周、秦王陵布局无疑会对西汉有所影响。已知的商、秦等王陵多在都城附近。商代后期的都城安阳殷墟与王陵区,直线距离仅1公里左右。西周王陵目前虽尚未找到,但据推测应位于距周都丰、镐南部不远的毕原之上。秦都雍城与秦公陵园,秦都咸阳与秦东陵、秦始皇陵,均相距不远。周朝的燕、虢、鲁、晋、赵等重要的诸侯国,其王陵或贵族大墓均从便于埋葬、祭祀、管理、保护等方面考虑而选在都城附近。西汉帝陵均在京城长安附近,最近的长陵、安陵、阳陵与汉长安城隔渭河相望,即便最远的武帝茂陵,距长安也不足30公里。
 
古人讲究“凡葬必于高陵之上”,要求土厚水深。咸阳原东西长32.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地势广袤,除渭陵、延陵处于潜水水位埋深30—50米的区域,咸阳原上的另7个陵均大体处于潜水水位埋深大于50米的区域。霸陵虽依山为陵,但陵区的大部在汉长安城以东的白鹿原上;杜陵位于汉长安城以南的杜东原上,也均符合土厚水深的基本要求。
 

“罗经石”遗址
位于阳陵帝陵东南,得名于其正中最高处放置的一块方形巨石。石用整块黑云母花岗岩雕凿而成,石板上部加工成圆盘,表面刻有十字凹槽,经测定为正南北方向。测绘专家推测,它可能是修建阳陵时标定水平、测量高度和标示方位时所用的测量标石。据考古发掘,罗经石遗址平面近方形,边长约260米。遗址中部是一夯土台,应为主体建筑的台基,台基上原为一大型礼制建筑。其平面为正方形,边长53.7米,中部有一中心柱石,外围有砖铺回廊和散水。下面的线描图即为这一礼制建筑的复原效果示意。
 
与早期文明社会的墓地、陵区相比,西汉这种将皇帝陵区置于京城近郊较为高敞的台原之上的选择,应是对“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凡葬必于高陵之上”;“行营高敞地,令其傍可置万家”等传统葬俗的继承和发展。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