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西学者对话身体美学(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演员在昆曲表演中的举手投足、回眸顾盼是身体美学无言的体现。资料图片




美育:身体训练与修身
我们在肯定身体欲望正当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身体美育的重要性,既要通过不同寻常的身体训练来获致我们固有的身体意识,又要借助“以文明身”的人文教化方式,达及“君子之学以美其身”的修身之境。
张再林:美育是您在身体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您主张通过身体训练的方式培养身体自身的“身体意识”,充分体现了您在身体美学研究中注重实践的品格,我想知道相对于体育等训练项目而言,您的身体训练有何特色?
舒斯特曼:我主张通过身体训练的方式来培养“身体意识”,以使身体得以改良和完善,使人类固有的身体感觉得以自觉和敏锐。但是这种身体意识在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中不是被忽视就是被边缘化,一个突出的偏见是人们往往把人文主义教育看作是相对于自然主义的精神科学,这样人文主义教育过于注重人的精神方面,而自然主义又过于注重人的生理或物理方面,而把两者完美结合的身体美育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现代许多人对身体的关注要么把身体美育等同于体育锻炼,要么重视身体的外在形象,比如购买昂贵的化妆品或到美容院去美容,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受传统意识化美学影响把身体与意识截然二分的结果。其实身体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一如中国古人所说的“四体不言而喻”,“诚于中者必形于外”。
进而言之,这种身体意识因其直接的、非推论的、非言说的“非理性主义”的特质往往为现代人所轻慢,但它却是权衡每一个人生命是否健康完整的重要标志。而我们现代人的身心失衡或精神疾患的剧增乃至创造力的匮乏,都是身体意识麻木钝化的体现。因此,对身体意识的培养就变得至关重要。在培养我们的身体意识方面,像中国古老的气功、武术、印度的瑜伽都是身体训练的良好方式。同时我们也有亚历山大技法、菲尔登克拉斯方法等身体训练法,我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训练师。
张再林:您独特的身体美育方面的思想与实践,对于纠正我们当前对身体美育的片面理解很有意义。但我要补充说明的是,中国古人的身体美育不仅注重气功、武术等身体训练方式,而且特别注重通过“修身”的方式来达到身体美育的结果。这种修身思想既强调对身体“率性自然”的回归,又不忽视对身体欲望“发而中节”、“欲而不贪”的人文教化。如果说道家更多的钟情前者的话,那么儒家则更多的推崇后者。儒家认为身体既是一种“先天之身”,又是一种“后天之身”,其最终乃为一种“天生人成”之身。这种身体观在强调呵护身体的自然天性,强调之于身体的“复性”和“反身”的同时,亦从人是“符号动物”这一事实出发,借助于一种审美化的人文主义符号形式、文饰形式,致力于所谓“文之以礼乐”,从事礼乐诗书的人文教化、人文修养的“修身”。惟有通过这种“修身”,才能不仅使人“化男女为夫妇”、“易物欲为人情”,而且使人一举手一投足都“动容周旋中礼”,使人的一切言语都“不学诗,无以言”地传达着温柔敦厚的诗情,并最终将人的身体及其行为塑为一种“文质彬彬”和得以“游于艺”的美的艺术品。因此,中国古人所谓的“修身”以其旨在“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语),而为我们代表了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美育活动。
关于“性”的美学思考
作为原欲的“性”也是身体美学研究应该直面的重要论题,从“性”的维度同样也可以为我们解读出身体之美的深层意蕴。
舒斯特曼:对身体欲望的关注,对身体美育的思考,让我越来越意识到,如果忽视了身体本身作为“两性的身体”这一基本维度,身体美学的研究将不能真正地将自己的立场贯彻到底。西方学界中对“性”的哲学思考已经很多,但多重在对其负面因素的分析,如何从正面挖掘“性”的身体美学内涵,应当说是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据我初步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此有着丰富的资源,不知您是如何看待这些资源的?
张再林:如果说人的意识是一种无性别的意识的话,那么人的身体则是一种有性别的身体,因此身体的两性维度一直是我关注的。《周易》文本表明,中国古人并不讳言性的问题,而且把性看作是生命的“原发生命机制”。比如《周易》中至为关键的阴阳两爻就是男根与女阴的孑遗,这种两性关系既是中国古代宇宙论和伦理学生成的基础,也是“以和为美”的中国美学得以建构的根基。最近,通过对清代治易大师焦循的易学思想的研究,我发现中国古人之所以积极健康地看待身体的性欲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将两性欲望建立在“己欲”与“他欲”相统一的“互欲”层面。中国古人这种“既遂己欲,又遂人欲”的“互欲”,一方面可在与他方生命欲望的相契和互通中达到“化欲为情”的最高境界,从而消解男女两性在追求身体欲望时所出现的唯我欲望恶性膨胀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可与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学”思想不谋而合,从而为“仁学”思想奠定了更为源本的生命学基础。
(本次交谈内容由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李军学整理完成,此次交流得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彭锋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
嘉宾简介:
理查德·舒斯特曼(1949-)男,犹太裔美国人,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美国天普大学哲学系主任,《分析美学》杂志主编,现为佛罗里达—亚特兰大大学人文学科杰出学者、教授,法国巴黎国际学院哲学系兼职教授。是美国新一代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学的领军人物,其所首倡身体美学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力倡各种积极的身体修炼方法,以恢复审美、以至哲学的身体维度。出版《实用主义美学》、《哲学实践》、《生活即审美》、《身体意识》等学术著作十余部,并被翻译为多国文字。
张再林(1951-)男,河北南皮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世界哲学》杂志编委,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中西哲学比较及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研究。近年来从身体出发重新诠释中国传统哲学。先后出版了《中西哲学的歧异与汇通》、《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等学术专著。
身体美学相关参考书目: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生活即审美》,彭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日)栗山茂久:《身体的语言——从中西文化看身体之谜》,陈信宏译,台北市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姜宇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刘成纪:《形而下的不朽——汉代身体美学考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杨如宾:《儒家身体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年。
陈立胜:《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汪民安:《尼采与身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