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汉服与文化之关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这几天,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倡议书的签名栏很让人肃然起敬,有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的数十位教授、博士、硕士,也有来自河北明德学堂、加拿大多伦多汉服复兴会等民间机构的文化界人士。
这几年,号召穿汉服的消息不绝于耳,而且都出自于文人学者之口,而且都与民族振兴、文化复兴此类重大主题挂钩。让人不可小视。
穿,还是不穿,这是个问题。但问题真的如此严重吗?
说实话,本人倒一直偏爱中装,觉得我等并无西人之伟岸,西装穿在身上有时撑不起来,而中装更符合国人的体型。仅此而已。我却不赞成把穿“汉服”当作民族文化的标签和符号来对待。好像中华文化复兴系于汉服一身。
我很想向那批有学问的教授、博士们提个技术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汉服”究竟是什么服?是汉朝的服?还是汉族的服?须知今天的“中华”与“华夏”的概念,指的可是56个民族,你说一个“汉服”能把这些东西南北中的兄弟姐妹一网打尽吗?
倡议书的作者们基于一个很近的参照,韩国举办过奥运会,他们的民族服饰鲜亮过一时。但我们知道,整个朝鲜半岛基本上是单一民族;日本也基本上是单一民族。而泱泱中华,通过几千年的融合,形成了多民族共存的格局,这在世界上并不多见。因此,除了“龙”、“凤”等等极少的广义图腾文化能被大多数民族接受外,还没有被普遍接纳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
56个民族中,除藏、蒙、满等几个语种外,绝大多数人实现了“书同文”,但至今尚无法“语同音”,更何况“着同衣”。
历史是自然演进的,有其自身不可忤逆的规律,异彩纷呈的民族特性也无法通过人为的规定来改变。
这几年重视“国学”,本是好事,但假如不把精力放到研读国学本身,而是纠缠于表皮下的“文身”,甚至把不健康的文化沙龙主义带进国学,恐怕连讲究顺其自然的老祖宗都不会答应的。
我不愿想像,2008年,我们的刘翔们姚明们统统峨冠博带,“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地踏入奥运会场。
倘有那时刻,我们只能对那些教授博士们说,你们太有才了,嗷耶……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