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郝量:潇湘八景”在UCCA开幕——错时空山水异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熊晓翊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2016年11月3日,“郝量:潇湘八景”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2016年11月3日,“郝量:潇湘八景”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本次展览是郝量的首个机构个展,展览位于UCCA中展厅。呈现了艺术家近期以“潇湘八景”为题材而创作的8件尺幅为387厘米x 184厘米的绢本水墨绘画,围绕这一主题寻找8种不同的切入点构建古今交织的山水时空,探讨“绢本绘画”与相关历史文本及理念之间的联系,把握该艺术实践的内在演变逻辑,并将其线索置于全新的时空构造与当代语境中。

新闻发布会现场

艺术家郝量导览现场

 

  作品被陈列在壁龛式的展柜里,以独特的呈现方式在当代视野与中国绘画遗产之间建立某种对话

   

  展览入口处放置了南宋画家牧溪的代表作《潇湘八景图》作为点题和引入。牧溪的《潇湘八景图》在南宋末年流入日本,相传为足利义政将军为了满足金阁寺的建造藏画,将此画裁成八景单独挂轴,现在流传下来的还剩四卷,在日本分布在各个不同博物馆。此次展厅中呈现的版本为日本著名的汉学家内藤湖南在民国时期制作的珂罗版。 

  在地理上,“潇湘”泛指湖南省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潇湘八景”的相关母题并非某处实地自然风光的写照,而是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在内的泛东亚艺术实践的母题,在不断的建构与阐释中演化出多元的面貌——公元10世纪以来,董源(公元934年—公元962年)、宋迪(约1015年—约1080年)、牧溪(卒于公元1281年)、安坚(约1400年—约1470年)、相阿弥(卒于公元1525年)、文徵明(公元1470年—公元1559年)、狩野松荣(1519年—1592年)等人不断赋予这一题材以多样化的视觉形式。

  郝量试图在“阐释学”的意义上对“潇湘八景”进行某种建构与再造,在深入研究中西方绘画、文献的基础上,将“当代感知”融入这一被历代文人反复歌咏的题材,在借鉴、戏仿既有范式的同时发展出极具个人风格的语言。

  展览中的八幅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整个展厅布置成暗光的空间效果,以烘托迷离典雅的绢本之美,并由一个走道引入到开阔的空间内部,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

  《潇湘八景——瞬息》Eight Views of Xiaoxiang—Evanescence 2014绢本水墨/ Ink on silk 387 x 184 cm

 《潇湘八景——瞬息》是八幅作品当中的第一幅,艺术家通过这张画,想抽绘中国画中的时间感。这种时间感是借助于自然万物的变化来显现的。“在北方,初春,其它的树都还是凋零的样子,而忽然一个晚上,最先开的玉兰,也许昨天你看到的还是小骨朵,第二天它就突然开了。这种感动在南方很难有。”郝量说。

 “中国绘画的时间和空间是移动式的,很难产生一个真正的焦点透视,一刹那间有一个背景在那里,用延展的空间来表达时间。”

《潇湘八景——瞬息》局部

  “另外,此次《潇湘八景》我很多都使用竹子作为画面结构处理和间处理。竹子这个植物被合的来比作君子的德行,当然它也跟传说有关,湘夫人投河自尽殉情,她们的泪化为斑竹,这是潇湘的传说,我觉得挺合适的。”

  “我想画出的这个空间跟现实的空间是不一样的,你会看这是一个平原的景观,那个竹子,在现实中不可能这么大。”  

《潇湘八景——琳琅》Eight Views of Xiaoxiang—Dazzle 2015 绢本水墨/ Ink on silk   387 x 184 cm

  “《潇湘八景——琳琅》这张作品是我从台北故宫看了《溪山行旅图》之后画的,想讨论中国画当中的艺术史的问题,怎么从高远的绘画转换为平面绘画,用一个平面的方法表达溪山的高远。我的所有的画都暗含了这些悖论。所有的山石都是像纪念碑是很凝固的,这个也是《溪山行旅图》给我的感受。后头我把这个云做出动势的感觉,与山石形成一种对比。其实我也想讨论中国画当中关于节奏的处理,宋画给我们很奇妙的感觉,它是两套节奏相互缠绕,一套是黑白灰关联处理的结构,产生了一种音乐感;还有一种节奏是现实的感受、光的感受。两种节奏缠绕在一起,后世人都只会一块,所以显得画面显得简单,我想把这两个结构都有,一点一点地,慢慢有黄光笼罩在这个画上,烘染出来的一种效果。”

 

 《潇湘八景——寰宇》Eight Views of Xiaoxiang—Cosmos 2016 绢本水墨/ Ink on silk  387 x 184 cm

 《潇湘八景——寰宇》想探讨空间问题。“它是米芾的《研山铭》前面那个‘研石’,这个结构是依然是错的,仔细推导,那个瀑布绝对是现实中没有的,其实是英石上的白纹,这个里头的水也是非循环性的,只有一个是砚池,它这个是小中见大,其实暗含着一种自然观。”

 “中国画有对石头的描绘有几件,有几件最重要的东西,一件宋徽宗的《祥龙石图》,一件米芾的《研山铭》,还有一件是吴彬的画的米万钟的《十面灵璧石》全部涵概在这个画中。”

 《潇湘八景——万化》Eight Views of Xiaoxiang—Myriads of Transformations 2015 绢本水墨/ Ink on silk 387 x 184 cm

 《潇湘八景——万化》中,郝量试图描绘由秋入冬、雨过天晴的场景,反映万物流变的动态过程,从而呈现时间化的动态空间;他构建了多重透视关系,将海、河流、山川、云雾等意象并置于相对“扁平”的空间之内,并以“竹子”这一传统元素作为画面前景而干扰观众试图深入画面的视野。

   “我觉得中国画到了近代以后为什么图像上显得单一,实际上是对空间的理解不够,空间的丰富性才能造就结构合理。这张画我自己形容为什么山水魔方,像一个魔方体一样,因为这里视角全是扭曲的。它通过竹子协调在一起的。其余全部是在变化的,这里头是一个自然的转换,气候的转化,天地万化,风的气是靠云、雨、风、靠植物的摆动,夕阳靠一个河流映在水上的颜色这样来表达,这张画我觉得是我尝试着以一个单幅绘画来讨论手卷绘画中的空间状态,因为古人很多绘画都是纵向的,我们现在由于有了影像观,可以有一个横向、一个纵向产生了一个相对的东西,这张画是我自己想解释中国画关于空间的事情。”

  《潇湘八景——士游》Eight Views of Xiaoxiang—Scholar’s Traveling  2016 绢本水墨/ Ink on silk  387 x 184 cm

 《潇湘八景——士游》中,郝量依据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及《徐霞客游记》的文本,在错综的空间结构中勾勒出“壮游”的足迹,不仅实现图像与文本的相互转化,亦通过探讨古代士人及其笔下山水之间的关系而反思某种“天下观”。

 “这张作品是讨论叙事的,从《徐霞客游记》文本上来,我想看看当时文人包括旅行家,他笔下当时的潇湘是什么状况,我把《徐霞客游记》所有文字当中感知化的文字提炼出来,然后在整个空间当中做叙事。这里边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情节,比如这个火描绘的是船被烧、被抢了。书中写到,还有一次他们爬到山里下不来下雨了,露宿山里边,把火升起来以后,他就说一阵风晚上把火吹上天空,形成云雨,像星空上一样洒落下来,诸如此类,中国古人热爱的自然非常能打动人。这张画虽然并没有画这些情节,也就是说没有画叙事,其实是讲叙事的,以前我不关注叙事,觉得叙事不那么高级,现在我想把叙事藏在里面。”

 “另外,整个山川的结构俯视,虽然画的是潇湘,但是用的《千里江山图》的把山和河连片的方法,这是帝王式山川的方法,我觉得晚明的开放就在于文人与帝王的这种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天下以前是对帝王而言的,但是文人后来有了对天下的认识。”

  《潇湘八景——遗迹》Eight Views of Xiaoxiang—Relics 2015–2016 绢本水墨/ Ink on silk  387 x 184 cm

 《潇湘八景——遗迹》中,郝量以“仿古”的概念为出发点,凭借图式与文本描绘、标记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中国画图像,并融入现代元素,将不同向度的时间符号直接呈现在同一画面中,从而表现“遗迹”与“当下”,乃至“未来”之间的互文性。

  “我这张画关注的是文人仿古传统,中国人对遗址是特别敏感的,实际上这是一个文化传统,就像欧洲人对希腊的情感。这里头存在的这些遗址都是有文本的,有绘画中图像,有艺术史中的遗迹,比如艺术史中形容董源的‘平淡天真,一片江南’是涵概在这个里边,我把这个空间做得非常孤寂了,历史是想历史感的存在,通过文字的,通过图像的,通过现实的,我觉得都是孤寂地存在一起。” 

 “这里面有一些星球,都是我去年关注到的,历史感把整个宇宙包围,边界不停地打开,当括当下的边界,通过文化的认识一点点囊括在视野之中,这种质感是我在处理这张画时候的一个想法。处理这些星球,我也下了一些功夫,并不是处理体积,而是在寻找它图案的结构,尽量协调在整个画面之中,这个我觉得是需要这个逻辑。包括这个翻译,我把NASA翻译成‘那萨’,用民国徐志摩翻译‘冷翡翠’的一个方法,比较唯美的一种翻译。”

  《潇湘八景——雪色》Eight Views of Xiaoxiang—Snowscape 2014–2015 绢本水墨/ Ink on silk  387 x 184 cm

 《潇湘八景——雪色》相要探讨中国画中一个经典的场景,雪景。“我个人认为中国艺术为什么这么宏大,其实跟南北维度的差距有关,如果光是广东的画家,它不可能四季分明,如果你在一个地方一直是绿油油的,你是感受不到结构的,所以你会发现日本人把南宗画拿到日本去以后,他的结构都是形式化的,因为在日本山川里就是下雪也是绿油油的,看不到山石,这跟他们的地理环境有关。而在中国北方太行山到冬天以后,那个枯树和苍凉,就把大地的轮廓表达出来。”

  “这个作品我其实想讨论一个当下的感受,因为这里面有一些光线,这张画在颜色上下了很大力气,只有在当下的北京,有了霾以后晚上才可以看得到的,因为霾空气中的颗粒特别大,它可以加强到折射,所有的霓红灯都折射出来了,有时候晚上回家我观察一下,虽然空气不好看,但天空特别漂亮,这是个悖论,这么糟糕的空气,但是看到的色彩像看到罗斯科一样的感觉。”  

  《潇湘八景——卧游》Eight Views of Xiaoxiang—Mind Travel 2016 绢本水墨/ Ink on silk  387 x 184 cm

  《潇湘八景——卧游》中,郝量则将平面的地图图式与山水景观结合在一起,通过空间的扭曲、压缩与不同季节景物的嫁接赋予“观看”以某种抽象性,从而反映“卧游”这一“神思的观看”对线性时空的解构。

  “卧游是中国文人画的核心问题,沈周的《卧游册》对于自然的理解是要脱离自然,回到你的屋内冥想,这里头是不可能有自然的,这个自然是很怪的。我看到了古代的环舆地图,想以地图的结构画一个潇湘,这里头有一些图像,部分引自南宋王宏的《潇湘》,其实还有很多人的东西都含在这样一个地图之中了。我觉得历史对我而言是流动的,风起云涌之势,而结构上又是非常抽象的。”

  在探索时空观念的基础上,郝量亦通过对于既有文本素材的挪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索作为历史观念的绘画,注重挖掘传统元素之中所蕴含的可能性。以在历史中不断演变的“潇湘八景”为题材,郝量致力于通过研究性的工作方法开发传统技法、材质与范式的内在潜能,通过时空的变换与文本的借用而丰富这一不断演化的视觉母题,从而介入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性”论题。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月8日。






 
关键词: 郝量 ucca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