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皮影戏的发祥地在孝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我省的皮影戏有纸窗皮腔影戏和纱窗碗碗腔影戏,是两个不同风格的影戏形式。
纸窗皮腔影戏,以孝义为中心流播、辐射在周围各县。流传在孝义、汾阳、文水、交城、交口、中阳等,晋中的平遥、介休、祁县、太谷以及晋东南的沁源等地。它是个很古老的影戏剧种,影戏艺人过去供奉黄龙,传说他是影戏之祖。黄龙是殷纣时人,《封神榜》上的十二门人之一,一次守城战中,他设空城计,用纸糊城门,内悬灯晃动影人,外敌疑城中兵多将广,惧而遁逃。后人传谓影戏之始。这种说法原不足信。也有影戏班供奉孔子的,很多人认为:可能是文人秀才主办的影戏班。
早年,我看到一份油印资料,上面简单叙述了孝义皮影戏的发展情况,最后结论说:“皮影戏发源于孝义无疑了。”此结论当时觉得好笑。孝义,在周定王瑜十三年(公元前594年)置瓜衍县,此时正式有官员来管理。在前还是游牧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会是皮影戏的发源地吗?解放后,成立人民政府,第一任文教科长是高明(1913年———1998年)曾多次说:解放后组建了“一班子”(即孝义第一剧团),曾在居义村庙里戏台唱戏,庙院里地上平放一块石碑,人们吃饭时就将此碑当做饭桌,碑上文载:“孝邑,古属魏地,子夏设教于西河,魏文侯听教于侧,王贤演其影乐……”
史载:“子夏于孔子死后,到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魏文侯也尊以为师……”(辞海二117页,1988年缩编本,以下同)。孝义古属西河,子夏来孝义讲学,是事实,魏王听教于侧也和历史相符。
我们来看一下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
据史书记载,卜子夏是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是孔子学生。段干木是战国初年魏国人,原为晋的市侩,求学于子夏。魏文侯给以爵禄官职都不受,文侯乘车过他的住所门口,必伏轿致敬。田子方是战国时人。学于子贡,与卜子夏、段干木同为魏文侯所优礼。
段干木是子夏的学生,田子方是子贡的学生,当然也是子夏的学生。居义碑据当事人说:1958年修建“八一水库”(现张家庄水库)时,将此碑拉往水库垫了底。没有碑,只能从各方面的蛛丝马迹来推断。孔子于公元前479年死,子夏来孝义讲学应该是在魏文侯在位的约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96年之间。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是由他传授下来的,他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听他传授儒家学说,利用“影乐”的形式“设教”是很有可能的。
根据《明·汾州府志》卷三十二《西河考》载:《文和郡县志》载:魏文侯坟在孝义县西五里,段干木墓在孝义县东北二十五里,前哲相传已久,则于夏之教授于此,亦何疑焉?
《史记》: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可见。魏文侯的墓在孝义,段干木的墓在孝义,子夏在这里讲过学,子夏退休后住这一地区,同时死后建有子夏的庙。
孔子曾问礼于老聘,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辞海1119页)由此可见,孔子对“乐、琴”是能手,他的得意门生会两下子“乐、琴”也当在理中,子夏设教于西河,夜晚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可算轻车熟路、门里出身,当然也是创造。这里明显的看到;“设教、乐琴、影乐”熔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我们可以说,皮影戏发展到今天,仍然是“影、乐、教”。
据此我认为:子夏发明了影戏可以成立。
1953年在孝义旧城西张家庄村外,由旧城去往兑镇的大道旁,一座古墓被行人踩塌,后有人报到县文教科,当时科长高明带领科员董建成去看。此墓是座砖砌八卦墓,墓壁绘有八幅纸窗皮腔影人物画,落款是“元大德二年王同乐影传家共守其职”。墓内随葬品已无,后在张家庄村调查动员,有村民交出了“元黑釉长脖瓶一件”(脖已断);宋白瓷碗一个。(元黑釉长脖瓶现仍在孝义皮影木偶陈列馆收藏)至后高明请孝义南街照相馆摄影师武象贤去拍照,终因条件差未果。(武后来任孝义县政协副主席),早年笔者曾向他们查证,他们肯定的回答:确有此事,情况属实。(参考:1956年《山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会演会刊》25页,1991年高明《我的历史回忆》31页、62页)
1960年,由几个皮影剧团组建的以赵嘉宾为首的皮影剧团给了太原市,组建成“太原市月影剧团”。第二年即1961年“太原市月影剧团”返孝“回娘家”汇报演出。后由孝义太原联合组成“并孝碗碗腔剧团观摩演出筹委会”编印了几期“会刊”,1961年9月17日第二期刊载一期“皮影木偶戏之源流”提到孝义文庙乾隆时期碑记中载:“孝邑,古属魏地,子夏设教于西河。魏文侯(恭)听于侧,三贤设其影乐……”“三贤即孝义县居义墓葬之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并提及“此碑已被毁”。此碑文是“三贤设其影乐”,更说明子夏他们利用影乐的形式设教可信。同时“会刊”还刊载了张家庄元代古墓纸窗影人壁画的事实,有“王同乐影传家共守其职”的落款,说明他们是世代相传的纸窗乐影世家。
1988年《中国美术全集》出版,在《工艺美术编12》由曹振峰先生主编的《中国的皮影艺术》中,根据张家庄元代古墓皮影壁画,发表了他的看法:“说明北宋汴京的纸窗影戏也已传播到山西,也可能是金兵攻陷宋京后将影戏艺人掳到了山西,经过一百八十年,影戏在山西扎下了根。”这也是一种推断。
纸窗皮腔影戏还可从多方面来分析:故事脚本———多是殷纣时期的封神榜戏,及至解放后,也多是封神榜戏。音乐唱腔———以小唢呐为主的吹腔音乐“皮腔”,器乐少、曲牌少,全国罕见,独特别致,古色古香。表演技巧———油灯、纸窗,到解放初仍坚持纸窗表演,以能酬神和较先进的纱窗影戏抗衡。人物胸部装配主杆,在屏幕上不能转身。人物造型———一般九块结构,已形成完整的皮影人物造型形式,牛皮雕镂,影人造型虽夸张变形,却质朴无华,很具汉画像石的韵味。
1988年由《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的皮影艺术)部分选载的六幅山西纸窗皮影人物,以及1995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皮影”的特种邮票,其中一枚是笔者收藏的,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皮影“明·武将”人物。(是否是元代影件?有待考证)这几件皮影突出表现了山西皮影的造型特点。留下了它凝重而斑斓的痕迹。
从以上这些概括特点来看,纸窗皮腔影戏综合四个方面都和其它影戏区别很大,更显古老,虽属同种,但看不出明显的近亲痕迹。
由此可以这样推断:子夏于孝义利用影乐的形式讲学,被当地一些人所喜爱,并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讲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作为影戏。值得提醒的两点是:子夏的“设教、影、乐”真正是完善的影戏形式,和汉武帝与李夫人的故事只有“影”没有“乐”也没有“教”相比,子夏的“影、乐、教”已形成了完整的影戏形式,时间推前三百年。孝义纸窗皮腔影戏至今濒临消亡,1986年山西省文化厅,花大力气收录了这部分资料,我参与了工作。皮腔纸窗影戏,它只是简单的说唱形式,和现代影视艺术无法比拟。我想和子夏设教的影乐形式可能相近。
孝义在元明之际,已基本是无村不庙、无庙不台、无台不戏的戏剧之乡。建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历朝多次重修的孝义城隍庙过厅式乐楼全木结构,规模宏大,全国罕见,1958年被强行拆除。
近年来,孝义市皮影木偶博物馆迁回一间房大小的四座戏台是代表性的皮影戏台、据孝义县志(1992年版本)载;“境内现存的乐楼和古戏台计125座,其中113座建于庙宇,是庵观、寺院的组成部分,另有皮影戏台12座,为孝义特有……”顾颉刚先生曾推断:“中国在周时已有影戏,至西汉而其制渐备。”
孝义地处较偏僻的黄土高原,至今未发现其它地方传进纸窗皮腔影戏的痕迹。居义村有过“王贤演其影乐”以及文庙有过“三贤设其影乐”的碑记。据此可以这样推断:子夏发明了影戏,是在公元前440年左右,留在了孝义,孝义当属中国皮影戏的发祥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