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周恩来总理曾极力反对 论战中的圆明园修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圆明园,中国园林史上最为华彩的那一段乐章,记录着中华民族强盛与辉煌,以及曾经的苦难与屈辱。 
  如今,民族复兴的号角正在嘹亮地吹响,面对着这承载中华民族美丽与哀愁的圆明园,我们能做些什么?
  是修复那曾经的华美梦境,还是保存这遭受蹂躏之后留下来的断壁残垣供人们凭吊?在争论声中,圆明园修复工作重新启动。
  电影中复原的圆明园繁花似锦与现实中荒凉的遗迹形成鲜明对比
  2007年10月,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圆明园整修问题被趁势提起,并得到响应。会后,有消息称,2008年长春园宫门修复工程将启动。这意味着被中断的圆明园古建修复工程将重新开始。尽管仍旧面临争议,但是圆明园修复工程启动看来是势在必行。其实,自1980年圆明园保护被人们关注开始,笼罩在圆明园保护工程上空的争论疑云就从未削减过。
  修还是不修,这是个问题
  如今已经94岁高龄的汪之力是“整修派”的领军人物。20世纪50年代,汪之力出任建筑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1980年的《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的倡议书》即是他牵头起草的。   
  当年,汪之力在国家部委、北京市政府的老战友中广为联络、策划并起草的这份《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的倡议书》,号召对圆明园进行保护、研究和整修。   
  在倡议书中,他写道:“我们有志气、有能力,在帝国主义破坏的废墟上整修、重建圆明园这一优秀的历史园林,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贡献。”   
  那一年,1583人在这份倡议书上签字,这是一份超级“华丽”的签名名单,列在前面的有宋庆龄、沈雁冰、习仲勋、许德珩、张爱萍、史良、荣毅仁……老将军张爱萍所写“整修整修,还我河山锦绣”一度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话语。   
  1980年10月18日,倡议书公开发表,争议随之而来,并被鲜明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同年12月,《人民日报》以读者来信的形式高调质疑“整修”的合理性:“我国近十亿人口,现在还很穷,问题成山,需要大量经费解决。”这在当时是颇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复圆明园的历史也被人重新提起。   
  半年之后,圆明园管理处和筹建中的“中国圆明园学会”也以读者来信形式回应质疑,“是逐步整修,不是马上复原”,“整修圆明园是可能的”。   
  反对的声音并没有平息。曾任新闻出版署署长、浙江省省长的周建人在《北京晚报》上另辟阵地,“周总理曾当面嘱咐我:雷峰塔万万不能重造。鲁迅曾经写过文章,说雷峰塔的倒掉象征了妇女的解放,你有权阻止它的重造”,“我们的经济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修缮古迹文物应该有所选择,要有利于教育人民,团结人民……圆明园目前不宜重造。”
  圆明园的遗址就在这样的争论中荒废着,而各种利益群体则在觊觎着这个占地达5200亩的遗址。   
  跑马场、图腾园、野生动物园、水上摩托艇、儿童游乐场、西洋楼前抬花轿……形形色色的时代产物云集圆明园。一些近在海淀,远至门头沟龙泉镇,甚至内蒙古的单位、个人纷纷跟圆明园管理处搞“联营”。
  眼见圆明园这个当年的万园之园被糟蹋得不伦不类,“废墟派”应运而生。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西方文化史专家叶廷芳。
  1995年,叶廷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美是不可重复的——圆明园遗址前的叹息》。
  从历史脉络上来看,“废墟派”应该是1980年秉持反对修复圆明园理念的那一派的延续,只是反对的理由不再局限于财力,而扩展到文化学以及美学角度,这无疑使关于圆明园的争论至少看起来具备了更多的专业性。   
  整个90年代,“整修派”和“废墟派”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辩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书》、《北京晚报》、《中华读书报》、《首都博物馆丛刊》等专业期刊都发表了各种观点。   
  其实即使是在“整修派”内部,想要全部重建圆明园的也只占极少数,而大多数人还是主张部分整修。在他们的计划中,已经成为圆明园名片的著名的西洋楼遗址废墟也应该保存。事实上,在“整修派”内部,关于修复多少的争论也一直在进行着。   
  尽管内部也存在争论,但是并不影响他们面对“废墟派”时的一致,那就是至少要复原圆明园中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
  《规划》已定,争论未休
  这场持续20年的争论并非只是书生意气的空谈。政府部门对于圆明园保护的规划逐渐明晰,1983年,圆明园获准被规划为遗址公园。17年后,《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公布。
  《规划》中,修复圆明园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得到确认,此外还包括10%的古建。这足以让“整修派”无比振奋,更让他们振奋的是,上面提到的内容,被《规划》确定为“近期实施方案”。这就意味着,这些工作将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完成。
  在一份施工造价表中,计划者甚至已为三大工程列出了详细的耗资——整修山形水系及植物配置预计投资1.5亿元;复建10%建筑预计投资8938万元。
  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现实是,在这份《规划》出台之后,环保主义者异军突起,成为“废墟派”的新生力量,并且在“废墟派”的发言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分量。保护圆明园业已形成的即现有的生态成为他们的主要诉求,并且依托于这一诉求,他们反对《规划》中所列出的整修模式,并且希图动用一切力量改变《规划》的内容。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资料显示,圆明园内存在300多种野生植物、160多种鸟类,生态多样性非常丰富。如果按照《规划》,这些植被将荡然无存,这无疑将陷入一个怪圈,为了保护一种生态而破坏且是彻底地破坏一种业已存在的生态。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反思说,原来认为的恢复园内山形水系,到底是对遗址的摧残还是保护?之后,他更是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说:“我不赞成复建圆明园,也不赞成不注重历史遗迹保护与生态建设和谐地复建山形水系。”对于“整修派”而言,恢复山形水系和保持圆明园生态的矛盾很难调和。
  尽管如此,2007年3月,圆明园西部的山形水系整修工程还是重新启动。   
  10月18日,圆明园学会副会长、94岁的汪之力在“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谈话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是国家法律,必须积极执行,不能否定、拖延和不作为。   
  但尴尬的是,圆明园整修的具体计划,至今没有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2000年公布的《规划》只是确定了圆明园整修的原则,还需要进一步编制详细规划和相应的专业规划。这个具体规划屡遭国家文物局退回。   
  圆明园管理处方面坦承,他们今年已收到国家文物局通知,要求修改专项规划。
  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这份经过修改的规划将在2008年上半年提交国家文物局。如果这份专业规划获得通过,关于圆明园的一切均将明了。包括圆明园将发掘哪些遗址、发掘顺序如何、山形水系的恢复将如何进行等等。
  除了这些,我们每个人心里还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关于圆明园修复的争议恐怕还将持续下去。   
  争议仍将继续,但是保护不能停步。我们必须明白,无论面对怎样的争议,无论是整修还是保存废墟,对于圆明园的保护都刻不容缓。在我们没有想好对于落叶是焚烧还是深埋之前,至少把它们扫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同样,面对圆明园这一背负着中华民族太多苦难印记、见证了中国太多悲惨遭遇的历史遗迹,即使已不能就它将向何处去达成一致,但是对于它的保护却须臾不可缺失。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