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河姆渡:人类最初的家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六七千年前的稻谷
 
第一次听说河姆渡,还是从中学的教科书里。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它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这次,因为“余姚第二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的机缘,我们来到这里,走进了这片充满智慧和神奇的地方。当我面对着先人们创造的一件件无与伦比的文物,感受着这里的绿野青山碧水所透发的灵气,油然而生了一种亲近悠远历史的喜悦。
看看六七千年前的稻谷
走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我们那徜徉在时空隧道的想象在谷物陈列窗前回到现实。眼前是几颗已经碳化了的黑色谷物,不用置在其上的放大镜观察,我们甚至无法确认它究竟是不是稻谷。不过当初这些在地下埋藏了六七千年的稻谷出土时,依然是金灿灿的,连颖壳上的稃毛及谷芒仍清晰可见。更惊奇的是,在生产力条件低下的原始社会,河姆渡人屯积的稻谷竟有120多吨。据说,曾有一位外国专家来此参观,提出用一吨米换出土的一粒稻谷,结果自然是未能如愿。120多吨稻谷中捞出一粒与人,又有何妨?史学专家发话了:这稻谷可是中国的无价之宝,怎么能用几斗米换得?
要知道,在河姆渡文化发现之前,国际上许多专家都认为中国的稻谷是从外国引进的。但这次发现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说明了中国不仅是稻谷的原生地,而且在地球上绝大多数地方还未开化时,就已经栽培了颗粒饱满的稻谷。从此,历史教科书被改写了,孩子们从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历史课本里,读到了河姆渡这个亲切的地名。
感叹先人的创造发明
看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里陈列的数千件远古文物,不禁让我们感叹先人们美妙绝伦的创造和发明:大量比石器更为先进的骨器;用榫卯构件建起的至今仍在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地区沿用的干栏式建筑;可缫丝制衣的蚕宝宝;击水行舟的第一支木桨;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骨笛;世界上最早的太阳神具象“双鸟舁日”……
很难想象,这么多丰富精美的考古发现是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1973年6月,地势较低的罗江公社(今河姆渡镇)要在位于姚江边上的河姆渡口建造一座电力排灌站,当基础挖到2米深时,发现了一批黑色的陶片、木建筑物件以及动物骨骼。起先人们还不当一回事儿,但随着陶片及兽骨的增多,人们感到十分蹊跷。当时的公社副主任就马上派人向上级报告。随后,在国家文物局直接领导下,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
就这样,一处震惊世界的古文化遗址赫然展现在了人们面前:河姆渡遗址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比半坡遗址还早1000至2000年。河姆渡遗址的存在,证明了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参与现场考古发掘
踏进河姆渡的土地,就会被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陶醉。说它是朴素的田园风光也罢,说它是人类勤劳智慧的成果也罢,站在这里,任何人都会找到一种家园的感觉。河姆渡遗址那厚达4米的文化堆积层,不仅是一部由7000多件文物编写成的史前巨编,也是一部远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史,更被称为人类“最初的家园”。
如今,河姆渡文化已经成为余姚古城的一个闪亮标志,被世人熟识与敬仰。余姚市委、市政府近年投入巨资,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采用许多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展陈创新。同时在有“第二河姆渡”之称的田螺山遗址发掘现场建立了“现场发掘馆”,既在各个层面保留了遗迹和遗物,又为游客创造了亲历考古现场、感受考古工作特有氛围的机会。(郝青 晓青)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