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国学:现代人的“心灵鸡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从“国学博客圈”到“企业家国学班”,从“上海孟母堂”到“武汉童学馆”……近两年来,国学渐热。4月4日,在吉林长春的新华书城,国内首现“国学图书专架”;4月9日,孔子学院总部揭牌仪式在京举行,再度将国学热升温。曾经的传统文化精华,在今天成为如此备受瞩目的新热点。 
  概念解读
  “国学”一词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才出现的学术名词。1841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为了抵御外敌、富国强兵,出现了一股“西学东渐”、“中体西用”的热潮。“国学”一词也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用以指讲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学问或学科。
  现象目击
  书架上的“国学热”
  国学热的升温过程中,书籍成为承载其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4月4日,在吉林长春的新华书城,国内首个“国学图书专架”建立。记者通过多途径了解,发现国学相关书籍数量繁多、品种丰富,基本上可以分为五大类别:
  专业读物
  专家学者的研习资料
  提到国学类书籍,让人最先想到的便是与国学直接相关的专业书籍。在一家网上书店提供的书目中,记者查阅到了诸如《国学研究》、《国学概论》、《国学原典导读》等专业用书。随后记者又走访了一些实体综合书店,发现国学专业书籍的数量的确不少,涉及的内容和历史朝代也相当细致和丰富。
  在西单图书大厦,记者作了一个粗略统计,单就中国唐朝时期的相关书籍就总计达到30余本,内容涉及社会研究、政权研究、史官制度等各个方面。据西单图书大厦文哲类书籍的导购李先生介绍,此类专业读物以及一些国学大师的经典著作,多是用作专家学者或者高校学生的研究学习,普通公众购买的几率极低。
  普及读物
  青少年的国学启蒙
  除去专业用书外,大多都属于国学普及类读物,其中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国学启蒙教育书籍占到很大份额。《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幼学琼林》……随着国学教育在青少年中的逐渐升温,国学普及教育读物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记者调查发现,在目前的书市中,此类读物在内容、文字、注解方面良莠不齐,因此需要在购买时做出一定的选择。正如有关专家提示,对于古代经典中的精华与糟粕,认识要与时俱进。很多古文经典是永恒的真理,但有些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积极意义,要分清两者的界限,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真加以引导和区分,既要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同时又要避免其糟粕扭曲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史学读物
  与历史的亲密接触
  与国学相关的一些史学读物一直都是书店的常销书和畅销书,如《万历十五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历史上的多尔衮》、《苏东坡传》等,这类书籍往往专攻一段历史时期、一件历史事件乃至一位历史人物。
  除此之外,一些“亚学术”读物也十分走俏,比如《追寻现中国》、《王氏之死》、《皇帝与秀才》、《历史的坏脾气》等,这些书籍是在严肃的历史与通俗的故事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以比较通俗的形式来叙述和表达历史。
  在王府井书店,记者碰到一位读者,正好是一名中学历史老师,他认为目前的历史类读书较以前更通俗、耐看,这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书籍去了解和接触历史,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同时,他也提到了自己的担忧:“目前有的历史书籍太过离谱,甚至出现了对历史的篡改。”
  热销读物
  老百姓的“草根”国学
  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这两名作者以及他们的作品可以说在去年火得是炙手可热,日销售量过万、月销售量连居榜首,正是这样的热销读物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与国学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受欢迎呢?有人这样解读:“把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把深刻的道理讲得很通俗,这样就能直指人心。”这便是易中天、于丹之所以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了,他们把握了说话的真谛——讲普通人听得懂的话。易中天通俗地讲授古典经典,于丹用普通人的语言向普通人传达了中华远古智者的宇宙认知和生存智慧,为公众奉献了一道“心灵鸡汤”。
  热点争鸣
  国学热亦需冷思考
  国学问题再次闯入全社会关注的视野中,对此,有关专家提醒人们,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些问题和倾向需要引起警惕和注意。
  热点一
  国学不妨通俗化拒绝庸俗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叶君远:国学的普及应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精神的研修,国学不是凝固的、僵化的,而需要研究、发掘;另一种是利用各种手段,借助现代化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并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学不妨通俗化。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品三国》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品评历史人物,很适合大众的欣赏口味,正是国学普及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目前国学热里透着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一些人看到国学“畅销”,七拼八凑一些东西,也冠以国学之名,这就会使国学庸俗化,既有悖学术精神,也不利于文化建设。
  热点二
  少儿读经可以读不能囫囵吞
  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鸣:少年儿童读经既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一味提倡。目前一些机构用读经的方式,让少年儿童接受传统文化,形式可以探讨,但内容非常偏颇、片面。孩子们读的大多是儒家经典,实际是对国学内容的窄化。
  传统经典包括很多东西,如道家经典、佛家经典,儒家经典中也有许多是根本不适合小孩子背的。应当让少年儿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来了解和接受国学精髓,比如古代诗词、散文,经典中的哲理名言等等。因此,国学的教育和传播都一定要有所鉴别和选择。
  热点三
  弘扬国学要爱国不复古排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目前国学热中有一种复古倾向,这值得警惕。事实上,如何与时俱进关系着国学的未来。如果传统国学和现代文化的创造结合得不够,也就谈不上以新的观点去看待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既要为在全球创办百所孔子学院而感到自豪,又要鼓励国人学习外语,要为多元文化的沟通和共处作准备。
  国学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的,并且是通过开放吸收与努力借鉴多种文化来“强身健体”才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因此,我们今天所提文明复兴不是简单的文化“回归”,倒退复古或者盲目排外都不可能真正地弘扬国学。
  慎对中小学生
  进行“国学”教育
  综观当前的国学热,似乎重在强调对中小学生进行国学基础教育。文化传承,总是需要对下一代的教育,因此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国学基础教育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否真的就这么简单呢?
  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系统,“国学”早已被历史地决定了“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命运;但从人文价值系统的重构来看,“国学”又不无“花落春犹在”的意味。理论上说,传统价值系统中的某些具体的价值观念无疑应当、也完全可以作为构建新系统的价值要素,在重新诠释的基础上被继承和弘扬。这也可以理解为今天“国学”热的理论预设。
  近代以来,中国始终缺乏一个真正以人文理念为价值追求的文化运动,相反,所谓的文化运动大都是自晚清以来所兴起的政治上的反动思潮在文化领域内泛滥的结果,究其实际仍是变革社会的产物。于是迄今为止,上述解构和重构仍是乏善可称。而当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丧失殆尽的时候,在学术思想文化领域中,也就难免被束之高阁,成为象牙塔中的孤芳自赏,或者是在无奈的历史中蒙尘。而面对蒙尘的传统,即强调让白纸一张的中小学生去背诵什么四书五经,其实际功效如何,实在不能不令人怀疑。
  因此,笔者以为,对中小学生进行“国学”基础教育,还是慎重一些好。笔者并非反对如此,但“如何教”以及“教什么”却似乎不是一个简单的“读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而倘若这新一轮“国学”热仅仅是热衷于对中小学生的所谓“国学”教育,或者是一些不无“形象工程”亦或市场逐利之嫌的作为,则此“热”毋宁说更是国学的不幸,而其是否能真正热起来,以及“热度”又能维持多久,也就同样值得怀疑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