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寻访国学大师钱穆故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国学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江南水乡,太湖之滨,有座七房桥,桥畔有座充满人文灵气的书斋叫素书堂,它是钱穆先生的故居。
今年是钱穆诞辰110周年。那天,秋高气爽,惠风和畅,我在无锡南禅寺上车,不到半小时,直抵我心中久仰的七房桥村。纵横阡陌,平畴沃野,稻花飘香,我跨过村前小河上的一座小桥,水泥的柱栏,写着“胜利桥”三字。村人告诉我,这就是七房桥,胜利桥是“文革”中改的。
  村中新楼鳞次栉比;旧屋不是没有,大多是房主外出谋生不想翻修而保存的。草堆、猪圈、鸡棚、鸭舍,村中到处可见。旧村的活力透露在村民的坚实脚步和安详和谐中,也透露在村民不无自豪感的言谈里,就是在这地图中标与不标都无所谓的百来户人家的自然村落中,一代国学宗师钱穆、科学大家钱伟长,绕过丰收的稻堆,踩着草径的晨露,走向文化科学殿堂,为七房桥村史留下令人景仰的一页。
  钱姓家族在七房桥是大族。素书堂是钱族的书斋,在村东头。我在素书堂隔壁见到长者钱克绍先生,是钱穆的侄辈。钱伟长回乡,在他家用饭,玻璃板下还有合影照片。
  素书堂是钱穆呱呱坠地的故居。他远走港台之后,仍然挂念他的寡母,挂念他长兄遗下的由他抚养的侄儿伟长,挂念他经史学问的摇篮素书堂。所以,他在台湾定居后,书斋名依然是素书堂。钱穆《丙寅新春看时局》一文中,称“时下的中国,只有全中国和平统一是大前途、大希望”,表述了钱先生对两岸统一的殷切之心。
  钱穆旧宅有七间五进,第三进即素书堂。父辈在这里设塾授课,钱穆与同族兄弟在这里描红开笔。据钱克绍先生说,钱穆每日可学生字七八十个,记忆过人,聪明过人。钱穆父亲早亡,家道中落,所以他特别知道发愤读书,同族兄弟读《四书》时他已通《五经》。素书堂中有两部祖传大书,一为《史记》,一为《资治通鉴》。《史记》上有他祖父圈圈点点的朱笔眉批。钱穆说过:“自从知道读书,就爱上了《史记》。”钱穆后来对《史记》研究独有心得,出版传世大著《史记地名考》两厚册,他在后记中还提及素书堂的启蒙之功。
  钱穆后由素书堂考入著名学府常州府中学堂。他的知识功底、博闻强记,赢得了同窗刘半农、瞿秋白的好评。他的作文水平之高,博得任课老师吕思勉先生的表扬。钱穆因家贫中途辍学,回到七房桥,他写作文史论文投稿,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学界注目。后来,他的投稿屡次不见刊发,打听之下,原来在自我介绍中,他暴露了乡村小学教师的身份———中小学教师是没有学问的,这个偏见似大石压住他。但是他不气馁,不灰心,由小学而教中学,由中学而教大学,成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的教授,他的著作一本又一本出版,多达80余种,凡1400余万字。他的《先秦史》、《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港台地区、在大陆,一次又一次再版印刷,这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学术成就,不能不归功于七房桥素书堂为钱穆所作的学术铺垫。
  钱克绍先生对我讲述时,偶有深沉的叹息。他说素书堂功不可没,堂伯父钱穆先生在此启碇解缆,撑起学术风帆;钱易、钱伟长、钱俊瑞、钱临照等在素书堂感悟了中华文化的伟力,自强不息,术业专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素书堂却屡遭兵火,于“文革”中毁于破“四旧”,至今没有修复,惟有当年存留下来的素书堂天井的一棵老树,犹记书斋的沧桑。但是,日本、美国的学者还记着它,不远万里前来探望。七房桥成了钱穆先生的代名词,他们出版的研究著作,题为《七房桥世界》。
  何谓七房桥?七房者,钱穆家族中的第七房也。
  素书堂,你在哪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