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专家武夷论“国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07武夷山国学研讨会”不久前在风景如画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隆重举行。
该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和武夷山市政府联合主办、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协办。
来自大陆和港台1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十多名专家学者及武夷学院的部分师生代表出席了研讨会,并就国学的当代价值、国学研究与当代教育、国学大学教育、新国学教育与青少年健康人格塑造、国学发展趋势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为充分展示专家眼中的"国学"以及本次研讨会成果,新华网福建频道特地摘录部分专家发言,以馈网友。

论点精选

冯 俊 国学是中国学术的总汇,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是指依存于经典之内的知识及其体系,更是蕴含着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之,国学乃是使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中华文化之所以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对人类进步做出特殊贡献的民族文化体系。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它的影响所及可以跨越海峡的阻隔、人为的障碍。关心国家与民族的昌盛,关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乃至于未来的发展,是两岸三地的社会精英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开辟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渠道、借以凝聚国家与民族的向心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王枝忠 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产生于上个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它的出现,有着极为深刻的时代文化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粉碎"四人帮"、全国拨乱反正以来,虽然"国学"一词还未见有人提及,但传统文化的迅速复活、复兴,却是实实在在的。到了世纪之交,在国内、国际各方面机缘的凑泊作用之下,"国学"一词再次出现在当代人的口头,而且越来越常用,声调越来越高。这时在教育、文化艺术和其他领域都相继出现了一些似乎可以看做是国学表现的事件。两次国学热的出现,原因有其相同之处,也有把不同的方面;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出现的领域和表现的形式,也是既有共同点,更有相异处。而面对当前的"国学"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用警惕的目光来审视。因为其中有的是可取的,有的则否,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李书吉 东汉佛教传入,其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同中国的道教、道家、儒家、谶纬交织在一起,形成南方佛、道,北方佛、儒两大传播系统,最后二者在礼学和佛教心性学上合流,形成中国式佛教,又经过唐、宋的发展有了佛、道、儒的结合。佛教最终进入国学轨道或国学系统。由此给我们如下启示:一、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核和主干;二、国学是经过数千年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三、国学本身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发的系统;四、今天我们必须要发挥国学在文化上的主导作用和传统优势,但也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他本身的开放、吸收、改造功能,从而使国学更加发扬光大。
陈松长 出土文献包括从地下出土的各种不同载体的文献资料,从殷商甲骨、铜器铭文到各种简帛文献、石刻文献等等,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国学研究的各个学科门类,应该说,它是国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最值得骄傲的崭新的文献资料也应该是当代国学兴盛的重要资源。但很遗憾的是,至今对出土文献的研究好像还局限于文博单位和少数的几所高校和研究所,而很多以研究国学自居的学者仍不太关注和重视出土文献的研究,一些所谓的国学基地和国学班都没有出土文献的位置和课程,这多少也反映了国学热中的某种滞后和守旧的学术态势。在全球国学热的潮流中,应加大对出土文献研究的重视和投入,切实具体的丰富传统国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吴 光 在当今经济、资讯、人类活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然出现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趋势,而这种"文化交流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单一化或趋同化,而是多元文化的互相沟通、交流、互补、共存并进与和谐发展。那种所谓"全球化就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或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即"东方文化世纪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简单化思维,不但不足取,而且是有害的。所以,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国学的现代性与包容性。我们所应提倡的国学,应当是"会通古今、兼融中西"的新国学。当代中国的"国学"观,应当是最大限度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并虚心吸收、转化一切外来文化精华以建设现代中国新主体文化的新国学,是集现代性、包容性、民族性、开放性为一体的多元和谐新国学。
马照南 探文化源头当访齐鲁,寻国学活水必来武夷。朱子学是唐中叶儒学复兴运动的理论概括。其历史定位是两宋时期中华文化重心南移的承载体、延伸体和再生体。朱子学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新形态。其主要贡献是形成以儒学为中心,儒、释、道兼容的民族精神文化架构。朱子学产生于国家、民族危难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包容精神、和谐理念和创新精神。朱子学"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博大精深。源于原始儒学,高于原始儒学,成为七百年来中国文化主流。其学术标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后孔子主义"。朱子学北上西进东出,汪洋澎湃,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运动。其借鉴意义在于文化要有"走出去"的战略眼光和勇气。

詹海云 国学与国粹、古学、旧学、文献、文化史均有密切关联,而和汉学、中国学、新学、西学也有一定的瓜葛。除胡适之外,章太炎、鲁迅、钱穆…等学者多有论及,值得一探究竟。在西风东渐与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及实用主义当令下的国学,究竟应如何定位,才能在现代社会上保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和赋予它「其命维新」的永恒价值,实在是当今国学发展必须严肃以对的课题。

詹杭伦 钱穆先生在《国学概论·弁言》中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他的这个说法包含一种隐忧:那就是"国学"面临"西学"的冲击而立名,按照西式的学科分类,学者可以从国学中抽绎出文学、史学、哲学,待到抽绎完毕,国学是否就会自然解体?经过几十年的学科分立实践,我们承认,的确可以从国学中抽绎出文学、史学、哲学来,但这种抽绎的结果,绝对不会是国学的解体,反而可能是国学的提升。如果处理好国学与文史哲学科的关系,那就不仅不会互相抵消,反而是可能相得益彰的。就国学与文史哲三科的关系来说,国学既是文史哲三科的学问基础,又是三科的综合与超越。国学可以承担的学科职责是文史哲学科的两头:一头是为文史哲各科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另一头是帮助打通文史哲各科的局限,发挥综合提升,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所以,国学学科的建立,并不是要用国学来掩盖和埋没文史哲各科的特长,而是要弥补缺陷,发挥互相补充的优势。文史哲各科主要承担纵向抽绎的学科使命,国学主要承担奠定基础、横向综合的学科使命。没有对立,只有合作;合则双美,分则两伤。

卢美松 国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优秀代表,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它是前人树起的一座座学术丰碑,也是需要一代代人继续建造的文明殿堂,是供世人不断汲取智慧与力量的源泉。国学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作为民族智慧结晶具有普世的价值与意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从青少年抓起,学习国学也应如是。重要的在于设法改进当今的某些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社会环境特别是媒体要创造适当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使国学内容常新,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习惯思维和日常用语。国学的普及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保护,需要大众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专家学者们的解读与阐扬。
王子今 国学热在新世纪的再次升温,波及青少年教育问题。许多人把现代社会隐患与体现于青少年性格特征方面的表征相联系,以为国学教育可以救心救世。现在的教育,确实在国学方面多有薄弱环节,表现为历史文化继承的失败。不过,考虑这一问题,必须澄清传统国学教育的特质,总结历史上这种教育的得失成败。"五四"以来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学教育传统的反思,至今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孙家洲 在国学的伦理体系中"诚信"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在国学的政治实践层面,既有对"诚信"的尊崇和履行,也有对"诚信"的背叛与践踏。因此,在国学的思辩语境中对"诚信"的辩证表述必须给出符合其本意的诠释,否则就会为误解留出太大的出口。在当今社会,"诚信"的问题,以空前严峻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不应该闭目塞听;也不应该指望仅仅依靠复建传统的"诚信"伦理,就可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挖掘、整理、诠释、宣传国学中的"信诚" 资源,可以使之发挥伦理的、道德的"软约束力量"。
陈敏华 旅游活动的本质是文化性。国学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提炼和概括,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和主流,从历史以来,人们的旅游活动就和国学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当今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最大的缺陷是对国学挖掘、阐扬、保护的忽视,这妨害了中国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和走向世界。新时期的旅游业应该把国学与旅游关系的研究和运用作为一项重要的、核心的工作来抓好。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