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戏曲观众不应只是“白头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国戏曲从宋金时代正式产生到今天,渐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美学造诣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但不可否认,传统戏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呈式微之态——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317个剧种到今天约200个剧种能真正开展演出,数据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戏曲整体的生存状态。
  所幸近几年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国家层面对戏曲的鼓励和支持政策不断升级,不过,良性、健康、可持续的戏曲生态环境建设仅靠自上而下的国家扶持并不够,还需要自下而上的普通观众的理解和真正接受。
  笔者在一所地方高校教书,发现身边的大学生总是先入为主或习惯性地认为戏曲很土,只有老年人才喜欢。每当笔者首次出现在通识课《戏曲鉴赏》的讲台上,总有学生因为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白发老先生而面露惊讶之色,到结课时,有学生会在作业里吐露对戏曲的喜爱之情,但有意思的是,在生活中他们并不会对同学表示自己喜欢戏曲,因为怕被笑话“怪胎”。
  戏曲遭到这样的成见并不能怪学生。其实,与自小生活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孩子不同,中小城市的高校学生很多来自城镇以及农村,在其成长过程中有不少接触戏曲演出的机会,不少学生提到了儿时与家人在田间地头的戏台下看戏的经历,但后来,或被流行文化吸引,或因学业压力而远离,曾经的看戏经历被埋在了记忆深处。如何逐渐打破年轻人对戏曲的固化认识,使他们能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戏曲进而接受并喜欢戏曲?
  笔者以为,进校园的戏曲首先要考虑如何给年轻观众最佳第一印象,在剧目选择、宣传推广、表演互动等方面多下功夫,力促传统戏曲与年轻观众的美好初见。其次,要培养年轻人的戏曲消费习惯,看电影买票理所当然,看戏当然也不该“蹭戏”。再次,剧种要百花齐放,观众也要百花共赏,现阶段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当地剧种走进当地校园,将来在操作层面应该有更多可能性。
  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无用之用”,人们对它的认可与接受往往更需要时间。戏曲进校园的重点是要探索出戏曲与年轻观众间的长效沟通方式,让戏曲真正走进年轻观众心中。当年梅兰芳寄语青年艺术家注意辨别精、粗、美、恶,曾说“不怕手艺低,可以努力练习;怕的是眼界不高,那就根本无法提高了”,这话同样适用于培养戏曲的年轻观众。
  如果人们在学生时代不曾接触到传统戏曲,以后他们主动走近戏台的概率就会很小,就此而言,学校教育在戏曲传承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传统戏曲未来的观演主力军不应只是“白头翁”,年轻人才是需要着力开拓并夯实的发展基础。 陈 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