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淮阴侯韩信信阳筑"靴城" 汉垒盘旋窥古城风貌(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无棣素有“冀鲁枢纽”、“齐燕要津”之称,乃史上的军事要地。《海丰县志》(清康熙九年版)载,无棣“介燕齐之间,三代而后,疆场多兵戈之役,即邑北数垒,各据地势,盘基角胜,可想见当年所有事也”。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也有无棣“九河之会,五垒之居”的记载。
这些旧垒,即为今日无棣县境内的信阳古城,这是一座沉淀了汉时大将韩信的记忆之城。旧垒至今虽已颓壁残垣,但其蕴涵的历史之事千年不泯,穿透岁月之墙,述说一段远古的沧桑。
韩信筑“靴城”
信阳古城,位于无棣县信阳乡境内,当地人称为“汉垒”。据《山东通志》记载:信阳古时称“信城”,城因汉大将军韩信所筑,城居海滨险要之地,环周3公里有余,城内三村成鼎,外形如靴,昔年韩信伐齐至此与齐楚联军对垒,为激励将士杀敌立功,韩信下令仿照靴子的样子修城,有“靴踢长安”之谓,表明其横扫三秦,攻克长安的雄心。
《无棣县志·文物》(1994版)载:信阳古城“俗称‘小鞍城’、‘歇鞍城’。相传韩信下齐至此,鏖战丢靴,士卒哗然,为雪丢靴之辱,下令仿靴筑城,形如磬折而缺其西南。”《无棣县地名志》云:“紧靠两条黄河故道,南曰‘萧米’,北曰‘覆釜’。汉初建城时,黄水正从萧米河东流,取韩信建城和城处大河之阳的意思,命名‘信阳城’。”
明嘉靖举人孙重光,写有《汉城俯瞰》,诗云:“平原北望郁峥嵘,古垒犹传大将名。把酒几伤兴废事,凭栏不尽古今情。”明嘉靖进士杨巍,其《秋日登无棣古城呈谷司马》诗云:“魏豹坟边四履尽,淮阴垒外九河平。”孙重光、杨巍两位文人的怀古凭吊诗篇,缅怀的就是淮阴侯韩信及魏王豹。
“汉垒盘旋”窥古城风貌
据记载,信阳古城内分大、小两城,小城居大城西北隅,两城用内城墙相隔。在《海丰县志》卷首,有清代画家、钱塘人士费而奇所绘的“无棣八景”图,其中“汉垒盘旋”正是信阳古城,画中勾勒出了古城城墙、城门及村落建筑。
古城共有六门:北门两个,门里为车里村,车里村立村于明朝初年,因村位于信阳城里,取名城里村,后演变为车里村;西门一个,门里一村因位于古城西南“靴脸”处,故得名“靴脸村”,后因村民认为“靴脸”二字不雅,故改称如意村;东门一个,门里有一谢家村,原是信阳城东门里小张家,西汉时期,此村位于信阳城里,明朝初年,因一户谢氏人家迁此,人丁兴旺,张姓衰落,故更名为谢家村。
城内一条主要东西街道连接东、西城门,西南城墙向内凹处和南城墙各有一城门,现大城内村与村之间的连接道路、各村内主要街道,依旧保留有原古城街巷的痕迹。
小城也称内城,是官府署衙所在地,后成为信阳乡政府驻地,还有粮所、供销社、邮政所、农行等部门。从地表遗迹和街道走向看,小城可能有东、南两个城门,与大城相通。
信阳古城历千年风雨侵蚀,依旧巍峨屹立,直至抗日战争时期,还庇护周围村庄的百姓。虽遭战火破坏,整个城墙解放初期还很完整,高一般在10米以上,底部宽大约15米。惟有南城墙和北城墙西段最高大雄伟,高约15米,底宽在25米以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原店子公社粮所高大的粮库北面,横着一堵高大的土墙,并向南延伸。那时,信阳古城还保存有南城墙西端及向北延伸部分,可依稀看出信阳古城的形制和规模。其规模,大致与《信城蠡测》一文记述的“据熟知无棣掌故的耆老宿儒说,城的内匝9里,外围12里”相符。如今的古城遗址位于今无棣县城北7公里处的信阳乡政府驻地,尚存城垣残迹130余步,高处7-8米,低处2-3米;最宽处25步,窄处2-3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