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尹湾汉墓简牍研究述评(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环球地理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尹湾汉墓简牍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廖伯源先生所著的《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官文书考证》(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一书,该书由《汉代仕进制度新考》、《汉代郡县属吏制度补考》、《汉代地方官吏之籍贯限制补证》、《〈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释证》、《汉书敬丘侯国与瑕丘侯国辨》、《东海郡官文书杂考》等六篇论文组成,考订严密,见解新颖独特。如认为西汉东海郡属吏升迁的途径除传统的荫任、富赀、纳赀、诏征、诏举、公卿举府掾属、举茂材、郡举孝廉、博士弟子甲科、军功等10种外,因功升迁也是主要途径之一,深化了汉代仕进制度的研究。严耕望先生认为汉代地方官吏之任命有籍贯限制,即长吏不用本籍,属吏必用本籍。廖伯源先生除补证严说外,并得出侯家丞及文学无籍贯限制,盐铁官有籍贯限制的新观点。 

    2001年8月,在长沙举行的“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尹湾汉墓简牍也成为会议的议题之一,与会学者有几篇涉及尹湾汉简的论文。如卜宪群先生的《西汉东海郡长吏升迁考述》一文,通过对尹湾汉简《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中对县令长相和丞尉迁除途径及原因的具体分析,认为汉代地方官僚制度有着一整套完整的升迁管理方式,即所有地方吏员都要遵循按照一定科目升迁的原则。察举制并不能涵盖吏员升迁的全部,还有其他途径,特别是因功升迁在汉代官僚升迁中占有重要地位。廖伯源先生的《尹湾汉墓简牍〈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释证》一文,逐条详细考释证明了尹湾汉简《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署》和《未到官者名籍》59条牍文,认为简中所记东海郡县佐官输钱都内,说明西汉地方行政之中心在县不在郡。邑除与县一般,得上计于郡外,尚须另向其邑主上计,这是两者的差异。而牍文谓侯国佐官输钱都内,可以推知西汉末侯国所领之户口,有列侯所食户口之外者。此外,该文对齐服官、送罚戍、送徙、送卫士、送保官、官吏有劾等问题也有详细考证。韩国学者李成珪先生的《前汉帝国中央武库收藏目录之发现——关于尹湾简牍〈永始四年武库兵车器集簿〉之探讨》一文,通过层层论证,推导出《永始四年武库兵车器集簿》之“武库”为在长安的执金吾之属官无库令所管辖的汉帝国中央吾库的结论,这种“兵器之国家化”现象,是皇权强化的标志,也是强化皇帝独占武力的一种手段。而周锦屏、刘洪石的《尹湾汉墓简牍材质与形制的研究》一文,以出土实物,重点介绍了尹湾简牍的材质、加工方法以及简牍的形制,并对汉代有关简、札、册、编的形制文献,也作了考证,为竹木质文献的抢救与保护提供实践经验。 

    尹湾汉墓简牍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学术价值极高,它的出土对西汉历史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卜宪群先生在《尹湾简牍与汉史研究》(《光明日报》1999年4月2日)一文中,总结了尹湾简牍在汉史研究领域的六点价值:(一)揭开上计文书之谜;(二)为研究汉代地方吏员设置和汉代地方长吏升迁制度提供了活的范例;(三)为探讨汉代武库制度提供了突破口;(四)补正《汉书·地理志》之误;(五)填补了汉赋乃至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六)为术数研究增添了新资料。此外,简牍对书法史、档案史、社会史、人口史等多学科也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尹湾简牍的整理、出版与研究,也创造了简帛研究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其他出土文物的整理、出版与研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尹湾汉墓简牍在汉史研究领域所掀起的热潮,至今仍没有消退,反而呈现方兴未艾的态势。但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两点:(一)如何对待出土文物资料问题。地下发现的考古材料是否就是真实可靠的历史记载,已经有学者指出,尹湾汉简存在着统计错误,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真实资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也存在这一情况。因此,即使对出土材料,我们也必须持一种审慎的批判态度。(二)20世纪全国各地发现了大量的简牍和帛书资料,如何将它们做比较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如把尹湾汉简与居延、敦煌、长沙走马楼等地出土的简牍材料对比,寻出两汉至三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也是饶有趣味的课题。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