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山东北阡遗址探秘:少数墓葬中人骨排列很有规律(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人数最多的墓葬  
舟楫渔猎 栽培驯养
为了更好地研究北阡先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的自然环境,多种自然科学也介入其中,如环境学、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分析,对于揭示先民生活产生了极为有利的效果。
王芬介绍道:“在2007年对北阡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时,我们从采集来的土样中得到了很多重要收获,如在大汶口文化的土样中发现了粟和黍等旱作农作物;在周代的土样中发现了大量的碳化小麦,并且出现率非常高,100个土样里95个都有,显示出周代小麦种植已经比较普遍。之后几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土样采集工作,共收集标本几千计,这些标本用卡车多批次运至即墨市博物馆进行水选工作。”
从动物遗存的分析来看,发现数量最多的应属软体动物,这充分体现出沿海聚落的特色之处。王芬介绍,“通过对来自7个墓葬的20个个体人骨稳定同位素考察,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北阡居民的食物来源约44.1%来自海中的贝类和鱼类,34.1%来自黍和粟,21.8%来自陆生动物。”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北阡先民对海洋资源的利用程度之高。大汶口时期家养动物中猪的数量最多,家猪占哺乳动物的80%左右,其中,大于1岁的猪占据绝大多数,可见大部分猪能够留待成年以后进行宰杀。综合来说,这一时期,北阡先民主要通过渔猎、采集贝类和饲养家猪来获取肉食。
目前,考古专家对于北阡大汶口文化聚落的生业经济有了初步的认识,当时已经发展了农业经济,但农业在生业经济中可能居于次要地位,狩猎采集应是更重要的生计手段。分布密集、打破关系复杂的柱坑、柱洞等房屋遗迹,反映了持续居住的事实,而定居可能是农业得以发展的前提。不过这个时期农业可能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虽然已经存在以粟和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但因为出土的农作物种子比较少,野生植物在数量上更占优势,因此,采集活动仍是获取植物性食物的重要方式。在农业欠发展的聚落中,为了维持稳定的定居生活,在植物性食物资源之外,动物性食物资源往往占有更大比例。除了家养猪外,狩猎野生动物、采集贝类和渔猎应是人们更重要的生计活动。这些结论的得出与大量的样本采集、精细的考察分析是密不可分的。
王芬告诉记者:“这里没有大型的宫殿王墓,没有珍贵的金属器、玉器等耀眼文物,但是这些看似朴素的遗存,给了我们一个隧道,是时光的隧道,在这里,我们跟随着先民的脚步,去触摸他们的创造,感受他们的温度……木骨泥墙的温暖小屋,聚堆分布的亲人骨骼,颗粒珍贵的金灿食粮,食用废弃的成堆贝壳,俯拾皆是的陶器碎片,温润尚存的石器残块,诉说着一段段先民在海边顽强生存的故事。这些遗存,几千年来,望着眼前的茫茫大海,就像沙滩里的贝壳,默默地顽强地展现着不可言说的璀璨光芒。”
实习生 王斐 本报记者 陈巨慧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