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醉心木刻辟新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徐存云
    
    我从小爱好绘画与书法。少年时因好画画,参加了少年宫绘画班;后来又报名到青年宫学习书法,通过书画名家的指点,加上自己努力,有了点书画基础。便立志想进入艺术殿堂,但当时正逢十年浩劫,我被分配到工厂从事机械加工,长年的机床操作,让我对刀具应用自如。于是,我突然产生一个念头:能不能用刀代笔,在木板上体验写字绘画的乐趣呢?
    
    对于书法,我最佩服王羲之、米南宫、赵孟頫的字;对于绘画,我对八大山人、郑板桥、梅清、蓝瑛与郭熙的画作特别喜欢。我先在宣纸上临摹书画,后来又用刀尝试在木板上刻线条书画。
    
    但笔毫是软的,刻刀是硬的。宣纸上的墨韵,如何用刀来表现呢?我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钻研与实践,慢慢让手中的刀变得柔软而有笔韵。这个过程,我几乎苦练了十个春秋。我在摸索中,渐渐体味出木刻画的乐趣与长处。木刻画不同于版画,版画以块来构图,而我以线条来构图,我当年苦练过人物素描,因此我追求的木刻画,要力求人物形象酷肖,线条细腻而层次分明,与英国的铜版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成功地在木板上刻了一幅德拉克罗氏的自画像,引来好评。
    
    2002年春天,长宁区“沪杏图书馆”为我举办了个人木刻书画展,我的木刻字画在《解放日报》《新闻晨报》刊登消息后,观众蜂拥而来。听到赞语,心中十分激动,我这十年的苦功没有付诸东流。
    
    翌年,我又赴香港展出木刻画,香港观众也给予了我热情的鼓励,我把梅清、蓝瑛、郭熙、陈少梅的名作,刻在木板上,这些木板画以其独有的风格引起了香港媒体的好评与当地收藏家的兴趣,这更激励了我对木刻画的新追求。
    
    2005年春天,我在一块长400厘米、宽180厘米的红木上,刻制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整幅作品有260余字,展出后得到上海佛教协会会长觉醒大师的赞誉,并被玉佛寺收藏,供放在“文殊殿”内,让我对木刻这门民间艺术增强了信心。
    
    2006年我开始精心刻制《清明上河图》。我在两块2.25米长的枫木板上先画图稿,550多个人物,50多头牲畜、30条船、20多辆车与桥,花了我三个多月时间,而刻制的过程长达半年之久。我采用阴刻为主,同时兼容了竹刻技法的“留青”与“薄地阳文”,力求使画面效果与原作相似。在这近一年的时间中,我既兴奋又寂寞,兴奋的是自己能静心勾勒宋代盛市汴梁的社会风貌,自己也仿佛进入了那个古代盛世。寂寞的是,除了面对刻刀与木板,什么都丢在脑后。由于全身心投入精心制作,不再感到枯燥,我知道一个从事艺术的人只有耐住寂寞,才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我除仿刻古画,还自己创作了《朱家角小景》等木刻画。当自己在深夜中品赏经过自己辛劳完成的作品,我真正感受到了“赏心乐事”的内涵。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