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惊现一坑47具棺木 “一坑多棺”墓葬群发现始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500年前,一个神秘的族群在江西省靖安县留下了一个悬疑;2500年后,考古工作者偶然发现了这个沉睡了25个世纪的悬疑。随着目前国内先秦时期最大的一坑多棺墓葬———靖安东周墓葬群的发掘,请读者随专家走进这段历史,并尝试着破解这段先秦时期的文化密码。
盗墓者“发现”的东周大墓群
靖安东周墓葬群的发现颇有戏剧情节。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介绍,2006年12月底,靖安县水口乡几个村民在李家村靖永公路旁炸石头。村民们发现炸药爆炸后,路旁一座小山的背侧能听到“嘣、嘣”的回声,仿佛是从山底里传出来的。他们猜测山里应该有空洞,很可能是古墓葬。据了解,爆破时会发出声响的山叫“斋饭岗”。顾名思义,这是一座像斋饭一样,逐步堆积起来的山岗。当地人世代相传,说这座山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堆砌的。
传说坚定了盗墓者的决心。经过简单商量,几个村民偷偷跑到小山坡上,先以烧山植树的名义将山体表面清理出一块空地来,夜间带着工具开始凿洞。经过两晚“奋战”,凿开了一个能容纳人身体下去的洞口。顺着一个两米长的梯子爬下洞,盗墓者发现了漆器、青铜器、纺轮等文物。巧的是他们的勾当被当地一名老人发现,在制止无效的情况下,老人报了警。
经公安部门查证,盗墓者从背公路一侧的山丘中段斜向下挖出了一个深约9米、宽约0.8米的通道,通道内还留下了盗墓者遗弃下来的蜡烛、箩筐等盗掘工具。公安部门随即逮捕了盗墓者,追回被盗文物,并向文保部门通报了案情。
2006年12月28日,江西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当即向国家文物局紧急报告,请求抢救性考古发掘,并很快得到批准。
2007年1月6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县博物馆联合对靖安县水口乡东周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惊现“一坑多棺”墓葬
考古人员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才将这座东周墓葬群的形态初步展现出来。墓葬南北长16米、东西宽11.3~11.7米,面积约190平方米,墓口至底部深约3米。
令考古学家们吃惊的是,这是一个“一坑多棺”墓葬群。墓葬规模之大、坑内棺木之多,为国内目前发掘的先秦时期墓葬形式中所仅见。在这个墓穴里,墓葬没有椁具,但是有47具单个棺木,绝大多数保存完好。棺木密集排列,多数东西向,局部也有呈南北向。墓穴东南角有相对宽大的主棺一具,两侧有铁制吊环。
这些棺木造型各异,加工讲究,部分棺表还有髹漆现象。它们多由完整的原木对半剖开后剜成,下葬时用篾绳捆绑,之后裹以数层竹席,分三个小区分别埋葬。每个小区都有白膏泥封裹,白膏泥上有黄土层加固,黄土层经火烤,坚硬致密,防水防潮。
由于这种“一坑多棺”的葬俗在我国考古史上属首次发现,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初步研究成果上报国家文物局。经国家文物局派专家到现场反复确认,认为其考古价值重大,将靖安东周墓葬群列为2007年“1号”关注项目。
填补了国内多项考古空白
此次靖安东周墓葬群出土的大量文物,填补了多项考古空白。
47号主棺附近发现的直径达30厘米的圆形金箔饰物,被认为是先秦时期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金箔饰品之一。
多副棺木发现保存完好的人体骨骼,第33号棺木还发现人体大脑组织。专家认为,历经2500年的人骨依然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在江南酸性红壤地区还是首次发现,填补了中国南方地区先秦人骨研究的一项空白,意义重大。
中科院研究员王亚蓉在清理第34号棺木的过程中,墓主的膝盖骨、颅骨和牙齿根部等几乎全身都“长出”了多块以前从未见过的绿色结晶体,最长的一块达8.5厘米。专家说,这是国内考古界首次发现此类晶体,将为人体学、病理学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在47号棺木中发现了一块制造精美的玉璜。这片极薄的玉璜呈半月形,属青白玉,质地极为通透。玉璜长4厘米,宽2厘米,双面都雕有微小细致的云雷纹,雕工极为精美。
另外,考古人员还从墓葬中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漆器、木器、竹器、陶器和玉器。
仍有众多未解之谜
从2007年1月10日开始,靖安东周墓葬群考古发掘已历经半年了。但墓主人是谁?死因是什么?是一个普通的家族墓还是帝王墓?是同时死亡,还是先后被埋葬在同一个地方?它是个单一的墓葬群,还是个殉葬坑?
靖安东周墓葬群多副棺木中的人体骨骼保存得很完好,这将为破解上述谜团提供重要线索。(据《瞭望》2007年第29期张敏、沈洋/文)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