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大众生活里"国学热":在传统文化中追寻精神家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易经》中的‘与时偕行’指的就是‘与时俱进’”“中庸之道即是和谐之路,而‘无过无不及’亦即科学发展观”“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和现在做人做事讲求诚信不谋而合”……用现代眼光对四书五经的解读正是吉林省长春文庙“国学大讲堂”的特色。
从2005年开办至今,坚持公益的“国学大讲堂”已举办150余期,在此,各行各业的人们循着中华民族传统经典的指引,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让经典走近群众
举办“国学大讲堂”的契机,源于2005年9月28日的全球祭孔。长春文庙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洪源说,当时有10万人涌入文庙参加大典,使他们一下子看到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也因此萌生了举办公益讲座的想法。2005年12月25日,“国学大讲堂”举行了开课仪式。“这应该算是全国第一个公益性国学讲座,”王洪源说。
应民众需求而生的“国学大讲堂”始终紧贴民众生活。王洪源说,举办“国学大讲堂”的宗旨就是在民众中传播普及国学教育,避免传统文化在自由传播过程中误入歧途。“初衷就是让专家学者以低姿态走入普通民众中,让群众从国学中汲取精神营养。目前专家们已把四书中的《论语》《大学》《中庸》都细讲完毕,还讲完了《孝经》,大家都特别喜欢听。”
举办两年来,“国学大讲堂”已吸引了吉林省内外的大批听众。每期讲座听众最少时一二百人,最多时有五六百人,各种社会阶层、各种职业、各种知识水平的人都有。为了不局限于长春文庙及图书馆等课堂,“国学大讲堂”讲座还办到了长春市多所中小学校、部队、社区甚至监狱,反响热烈。
长春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金海峰教授义务为“国学大讲堂”讲了一年多《论语》。他说:“学术发展的方向是走向平民化,传统经典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用老百姓能听得懂、活生生的小故事来解读。比如《论语·学而》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按字面翻译是‘学了知识并实时复习,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但如果你这样来教孩子,他会想,‘把作业写个20遍根本不快乐啊’。其实这句话可以解读为‘学了知识要及时用于实践,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这样解释,老百姓不仅能听得懂,也能接受,而且还很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照着去做。”
王洪源说,每堂课上,都有不少听众踊跃发言、提出问题,或者给老师递纸条,写明自己有哪些疑惑需要解答,或者希望下一讲能听到哪些内容。在固定听众中,甚至已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班委会,他们会在讲座开始前做准备工作,上完课后还会收集听众的意见反馈,为下一讲确定题目提供参考。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传统文化
73岁的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退休教师叶连友是“国学大讲堂”的老听众,他认为:“‘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老年人愿意听传统文化。过去人们忽视了好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应该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好传统继承下来,不应全盘否定。”
长春一家金融机构的白领刘先生这样告诉记者:“每个周末,离开工作,听听这样的讲座,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得到一次净化。”
王洪源认为,“国学大讲堂”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魅力,细讲《论语》《大学》《中庸》《孝经》和《礼记》并非“就经典而经典”,而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贴近人心,本于人性。
金海峰认为:“中国社会已实现从变革期向和平发展期的转变,而在和平发展期,传统文化回归现实是一种历史规律。人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儒家文化之所以能保持生命力,就在于它探讨的是人生一些永恒的问题。只要民族存在,儒家文化所传授给我们的道理就不失为一种参考,可以给我们启迪,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同样多次担当“国学大讲堂”讲师的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大国学院博士曹胜高则指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上升,促使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感上升、自信心增强。逐步兴起的国学热,既是社会的需求、文化的需求,也是全球文化学术交流的需要。
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张喜才表示,现在,社会处于一种文化饥渴的状态,尽管整个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人们缺少人文关怀和文化精神,人们迫切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一个可以依赖的精神家园。
张喜才说:“举办‘国学大讲堂’讲座,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我们的根。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倚重的,因为它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至关重要。”
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由三方构成: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精髓,一方面是西方文化优秀的东西,一方面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创造的新文化,只有三者结合才能形成新的核心价值。“谈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传统文化,因为离开传统文化就失去了根,就是无源之水,”张喜才说。

关于“国学热”的冷思考
不仅是长春文庙的“国学大讲堂”,从于丹、易中天成为“学术明星”,到央视“百家讲坛”等各类国学电视节目热播,再到书店里摆放的大量与国学有关的历史学读物,甚至到各地纷纷恢复的祭孔等传统礼俗,“国学热”正迅速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究竟应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
曹胜高认为,现在所说的“国学”是对中国自由的学术传统、思想传统、历史文化传统、精神传统的总结。大家对国学表现出热情是一种文化需求,“这是一种必然,因为民众的文化素养在提高,大家希望探求表层文化之下更加深层次的东西,探求文化的本源。”
“‘国学热’是件好事儿。它提高了社会大众的文化教养,深厚文化积淀,”曹胜高说。同时他指出:“国学既不是‘尚古’也不是‘媚俗’,我们无需再穿上长衫,无需走到把儒家学说奉为至上经典的境界。作为学者,应该在群众有这种文化需求时,出来给予合适的引导。”
对于某些形式“复古”的仪式,曹胜高指出,这多为商业活动或者说是个别群体的文化活动,不宜提倡。“但是也确实有些学者和民众对‘国学’的热情达到了以‘国学’去否认五四运动等文化运动,这是属于极端的观点,矫枉过正。”
曹胜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就算是专家学者,也没有谁能对一个东西了解全面,所以大家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问题。如果你反对一个东西,你要想想你对反对的东西了解多少;如果你支持,你又对支持的东西了解多少。”
金海峰也表示,弘扬国学,是对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加以解读,强调的是民族精神的复兴,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仁义、志气和承担等,并非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他说:“有些形式上的‘回归’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读甚至破坏。”(记者海洋、王玉珏)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