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南宋播州土司第14世杨价葬确定 出土多件金银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本报讯 播州杨氏土司第14世杨价葬于何处,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旧无识其处者”。据郑珍撰《访杨价墓记》载,道光庚子年(1840年),赵石知旭曾与郑珍言,“称价墓在桐梓治西胡卢坝”,并到葫芦坝访察,“坝无他古冢,惟山下有石槨,上六下三,在民田中,甚宏致,其外砖犹存。”郑珍编著《遵义府志》时,便将杨价墓编入“冢墓”中,称杨价墓在桐梓葫芦坝。这是文献中对杨价墓的记载,而未得到考古发掘的印证。

2013年4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遵义市中桥水库建设而进行的一座名叫挨河古墓的抢救性发掘,带来了新的线索。墓中出土墓志铭标明,挨河墓为杨氏第21世杨铿夫妇合葬墓,更重要的是杨铿墓志记载,该墓位于其“世祖敕忠□□□□、仪同三司、威灵英烈侯墓之右”。而据《遵义府志·土官》和《杨氏家传》记载“价好学,善属文。……赠开府仪同三司、威武宁武忠正军节渡使,赐庙忠显,封威灵英烈侯。”经查播州杨氏从杨端入播至末代土司杨应龙时传27代30世,仅第14世杨价获封“威灵英烈侯”,由此可知杨价墓就在杨铿墓左,以死者之左右为左右,并审以“风水”,价墓应在铿墓以西、烈墓以东不远俗称“石墙”高敞之地。

通过调查与试掘,确定“石墙”共两圈,多处存在叠压关系,一期石墙平面近方形,以黏土岩板材立砌而成,中填土,顶覆以小青瓦;墙宽2米,周长442米。二期墙平面呈圆形,以方形泥灰岩砌筑而成,以两面坡石料为顶;墙宽0.7米,周长422米。二期墙应是杨烈墓墓垣,而一期墙即可能与杨铿墓墓志所提到的杨价墓相关。

考古队对石墙围合之地的中央部位进行了钻探,发现两个长约8米、深5米土圹,随即对其进行了清理,经过发掘发现,这是一座带墓道、双室并列的大型土坑木椁墓,墓葬平面呈“凸”字形,后端双室并列,墓室均长约8.5米、宽6米,墓底距地表约5米,两室中央有宽2米、长17米生土隔梁彼此隔开;前端两墓连为一体,共用一条墓道,共用墓道残长8.5米,墓室、墓道总面积约361平方米。

目前,在女室头箱出土了7件金银器:狮纽银执壶、银烛台、银瓶、钥匙、银筷、金杯、金盘。男室头箱出土了32件金银器和1件玉器(单耳杯),银器20件:1象纽执壶、1执壶、1温碗、4碗、2杯、2盘、1盖、1钵、5茶托、2盒;金器6件:盘、碗、筷、匙、茶托、杯。在男室右侧棺椁间出土了双金鱼银洗、烛台、温碗、执壶等,左侧棺椁间出土了环首金柄铁剑(带金鞘)、木胎银皮盾和弓箭,棺前还有3件漆木板不明器物。在棺内发现有银抓钉、铁棺环(以上为棺装饰)及银饰件(以上置于棺内)等,鉴于棺木严重腐烂只剩漆皮以及器物情况复杂且破损严重情况,为了信息资料提取的完整、系统性和确保对出土文物的提取和保护,现将两棺一并套箱提取,运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进行实验室考古。

发掘者认为该墓是第14世杨价墓,第一期石墙为其墓垣。论据有三:第一,第21世杨铿墓志所提到的“威灵英烈侯”的明确指向;第二,墓葬填土内所出板瓦、滴水与一期墙上所见者完全相同,清楚表明二者的同时性和相关性,且一期墓垣的建筑方式与海龙囤一期城(始建于1257年)、养马城相同,所出板瓦亦如出一辙;第三,墓内出土的象(狮)纽银执壶温碗、盘龙金杯金盏、银瓶等器物具有鲜明的宋代特征。

杨价墓,是目前发现发掘确定的第9座播州杨氏土司墓,为杨氏土司墓中唯一的土坑木椁墓(余均土坑石椁墓),也是唯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土司墓葬,而且对墓外祭祀建筑如墓垣等进行了系统科学的钻探发掘,提取了整个墓及墓园的完整资料。墓内出土了一套完整随葬器物,在棺外头箱及棺椁间有序摆放,南宋时期金银器物在贵州出现,尚属首次,有的器物亦属于首次发现。播州杨氏土司以南宋时期最为强盛,尤其是杨粲、杨价、杨文统治时期,史称“播州盛世”,该批金银器的出土,也是对史载的印证。从此地已知的杨烈墓,到新确认的杨铿墓以及杨价墓组成的墓群,可确定该墓群是播州杨氏土司祖茔,对播州杨氏土司的埋葬制度和丧葬习俗、土司历史、考古以及美术史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杨价墓的发现,对海龙囤、养马城宋代遗存的确认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提升了对播州土司遗存的整体认识,将有力推动正在开展的土司遗址申遗工作。(周必素 彭万)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