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郭家庙墓地发现最早大型乐舞遗存 距今2700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昨日从省考古所获悉,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发现了一处大型乐舞遗存,年代属两周之际至春秋早期,为目前所知最早的乐舞遗存,距今约2700年。 
  一位音乐考古专家介绍,这处乐舞遗存位于郭家庙曾国墓地曹门湾墓区M1墓内,该墓曾遭多次盗扰,垮塌严重。从初步清理的情况看,墓室内的北部分布着一批彩漆木雕大型编钟架和编磬架,包括长、短不等的梁以及立柱和底座。其中,钟梁最长的约4.5米左右,两端为圆雕龙首,通体彩饰变形龙凤纹。底座有大小两对共四件,均腐蚀严重,其中较大者为圆雕凤首,局部彩绘垂鳞纹,形象生动饱满。
  在该墓室的西北角发现石质编磬,均腐蚀严重。考古人员未发现大型编钟,仅有两件青铜铃钟,通体装饰变形凤纹,内腔含有铃舌。此外,还发现了疑似弦乐器的若干漆木残件。“从目前的清理状况来看,编钟的整体规模和400余年后的九连墩一号楚墓的情形相当”。
  乐舞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诗、乐、舞三位一体,是先民歌颂英雄、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编钟和编磬为表演乐舞的乐器。从周代开始,乐舞的表演成为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成为贵族身份的重要表征。 
  这位专家介绍,随州叶家山M111出土的西周早期5件套编钟,是迄今最早的大型成套编钟,但没有发现木架,这批编钟是礼乐制度滥觞期的代表。著名的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的乐器群以及其他音乐文物,则是周代礼乐制度极盛的标志。此前出土的春秋编钟均为小型。
  “此次发现的春秋早期大型乐舞遗存,填补了从西周早期到战国早期近五百年间大型乐舞发展史的空白,进一步证明了曾国是周代礼乐文明的正统代表。”专家说。(记者黄征 通讯员胡刚 张翔 黄文新 连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