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婴童架构 » 一三岁婴幼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涂鸦?_涂鸦-色彩-家长-妈妈-



核心提示:不断有家长问我:孩子开始到处乱画了,我该怎么办?该怎么引导和帮助孩子呢?看来有必要再谈涂鸦了。从问询的家长群体看,这些孩子的年龄不等,从1岁多的到3岁多的都有,这正是涂鸦期的时间,但每个孩子开始涂鸦的时间却不是整齐划一的,有的是从12月左右开始,有的是从18个月左右,还有的是从2岁多才开始,晚的还有3岁以后的。对于开始较晚的孩子,我发现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很相似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有涂鸦的需要,虽然家里到处都是玩具,却几乎没有孩子能够

原题: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涂鸦?
词频:孩子,涂鸦,家长,妈妈,色彩,颜料,孩子们,预备,线条,宝宝,绘画,纸上,装备,用了


不断有家长问我:孩子开始到处乱画了,我该怎么办?该怎么引导和帮助孩子呢?看来有必要再谈涂鸦了。从问询的家长群体看,这些孩子的年龄不等,从1岁多的到3岁多的都有,这正是涂鸦期的时间,但每个孩子开始涂鸦的时间却不是整齐划一的,有的是从12月左右开始,有的是从18个月左右,还有的是从2岁多才开始,晚的还有3岁以后的。对于开始较晚的孩子,我发现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很相似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有涂鸦的需要,虽然家里到处都是玩具,却几乎没有孩子能够拿得到的笔和纸。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用玩具在地上划来划去,也没有意识到那是孩子把玩具当做涂鸦的工具在划呢,还以为孩子的玩法不对,就不断纠正,但孩子还是做相同的动作,并不理睬家长,直到偶然的一次,带孩子去商场,发现孩子喜欢画笔,买了回来,孩子就开始玩得不亦乐乎。

所以,对于涂鸦,第一个要再谈再强调的,就是提醒家长们为孩子做好预备,像生孩子的家庭要做许多的准备一样,在宝宝1岁左右,就要开始几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1.预备父母自己对于涂鸦的常识性了解

这样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宝宝的涂鸦需求,而及时满足,这个需求和孩子生长发育阶段的其他需求是一样的,我们应当立即做出回应。

2.预备涂鸦的材料

首选无毒的圆头油画棒,可以抓在手中,也可以握住,在欧美有不少标准年龄是3岁以下,可以吃,可以洗的,这类油画棒宝宝很喜欢,他们的小手抓握起来很方便,妈妈们也不用老是喊着:别放进嘴里!孩子可以尽情地画来画去。纸张选厚一些的卡纸,尺寸尽量大,不容易被划破,也不容易撕烂,这样,孩子不会有挫败感。再选一些随处可以带着的绘画本子,孩子走到哪里,想起来要画,就可以从包里拿出来,随时随地去画。有一次在等飞机的时候,有两个孩子不停地向妈妈要求:我们要画画!大孩子4岁多,小的2岁多,大的要,小的也要,妈妈没有就发脾气了,我从箱子里拿出笔和纸,孩子们高兴哦,一直到我离开去登机,她们还在那里画,妈妈说:她们总是这样,真搞不懂。类似的情况我见过很多次。

3.预备涂鸦的空间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个几平方米的肆意玩颜料的涂鸦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不用担心把什么地方弄脏了,把哪里搞坏了,能够安心快乐地画。

4.预备不责怪孩子的心态

涂鸦期的宝宝喜欢四处尝试四处涂抹,是一种探索的行为,当孩子把颜色弄到不该弄的地方,请不要责怪孩子涂鸦的行为,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否定,而是要肯定孩子的涂鸦,再告诉他们家里的规定,比如什么地方可以画,什么地方不能画。

这几项预备做到了,相信你的宝贝不会延误涂鸦期开始的时间,也会在过程中快乐体验的。

在此,我又要问了:

孩子开始涂鸦,家长做好准备了吗?

除了工具、材料和空间之外,是否就准备好了呢?

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家长自身的装备。

这个装备是极其重要的,决定孩子涂鸦是否能够快乐并发展为绘画兴趣的关键!就是家长对涂鸦的认知和应当具有的正确反应。如果没有这样的认知,就不会有正确的反应,结果是什么呢?会出现几种情形:

1.当孩子在享受涂鸦时,家长会突然干涉。

2.当孩子盼望家长的认可时,会看到不接纳的目光。

3.当孩子希望和你分享时,会看不到真心的赞许。

这样的结果,就会挫败孩子的自信心,他们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会误认为这个行为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听到的是瞎画、乱画、胡画之类的字眼,看到的是“这是什么呀,乱七八糟”之类的眼神,得到的是“宝宝,你可以像妈妈这样画,会整齐一些、漂亮一些”的否定性结论。他们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不想再继续了,因为继续只能得到这些,这些已经让他们失望沮丧到了极限!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快快乐乐地开始涂鸦,却忧忧愁愁地远离绘画!

因此,家长自身的装备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没有装备,不要开始涂鸦。直到你真正知道了涂鸦的意义、价值;真正明白了孩子为什么要必经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为什么就是艺术创造的开始;那些你看不懂的画面为什么是作品而不是瞎画;明白了,就可以开始了!

首先

家长应当知道:对于孩子,涂鸦是一个全新的“游戏”

孩子对这个游戏充满了强烈的好奇,颜料和笔纸都是游戏中的重要道具,其实,孩子们想知道,这些东西到底会是什么样子,是像小汽车那样还能跑到很多地方去呢。

所以,纸上那些纷乱的线条和色彩都会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变换着运行的轨迹,探求着可能会产生的各种的结果。

小脑袋还会进一步地想:在纸上是这样的,那地上、身上、墙上呢,当孩子弄得哪哪儿都是颜料的时候,或者还能听见妈妈在大叫或是心里喊着:“哇!啊!天哪!”,一定是他们又发明了奇妙的“玩法”:

比如把颜料全部挤到水里,搅来搅去,极限时,笔就变成了手和脚,纸变成了地面或墙面,纸上都是彩色的小手印和脚印,我们应该高兴,这是孩子在酣畅地游戏状态中正以完全自我的方式,而不是成人的方式在全身心地接触着体会着绘画的“玩具”所带给她的无穷无尽的快乐呢!

而其中潜在的对绘画材料在触觉、知觉和视觉上的认识已经悄悄地获得和积累了,这个真正的探索过程是极其宝贵和重要的,我称之为不可或缺的“亲密接触”。

另外

涂鸦还是孩子们不断见证自己力量成长的过程

我们看到许多孩子喜欢用单色的笔或油画棒画线条时,常常会把纸捅破,用毛笔和颜料时也常有这样的情况,每个孩子的力量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是在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画”一根线,或他们发现自己用了力,线就清晰时,就会再次证明自己的力量所在。一次次用力去画,当看到线因为自己用了力气而变得越来越多,甚至密密的要成一堆时,心里是快乐的,他以此证实了自体现出孩子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内在心理需求。我称为涂鸦的“力量演变”。

家长更要知道

和语言的表达一样,随着成长,从2-3岁,孩子在涂鸦中言说着许多意向和情感,即内在的心灵语言,画面也更符合涂鸦的抽象与象征特征。

这时的线条已经少了任意性,而多了方向性,它的轨迹来自孩子的内心,孩子已能够对线的方向说明原因和去向,很清楚地讲出它所代表的是什么,用颜料画出的线或涂抹的色彩也有了更为明晰的象征意义,可以说,这时的画面,线条和色彩都有了各自的归属,归属到了孩子充满变化而需要表达的心灵。

他们在此时对画面的叙述与外部的现实世界并不具备逻辑关联,如王一个小朋友对作品中的线条说,这是水流出来了,流到哪里都是,把什么都淹了,还在流呀流,最后流到了天上,其实孩子都喜欢水,还有在尿不湿里水水蔓延淹了小屁屁的感觉,那是她无法言说心里却有感知的经验,或者干脆与此无关,而象征了某些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有许多孩子会对着自己画的线条说这是蛇,很多很多的蛇,我们工作室中的家长有过同样的体会:孩子用小手捏出的第一个泥作品竟然都是蛇!这里反映的内涵不代表外部世界,而是心灵内在或潜在的意识,即潜意识,甚至还有在生命早期的来自民族基因的“集体潜意识”。

涂鸦期的色彩具有明确的视觉个性化特征和情感指向,孩子们会专注地喜欢几个颜色或干脆就一种颜色,比如蓝色或绿色,这不意味着孩子对色彩没有感觉或色弱,而是他会选择能让自己的眼睛感觉舒服的颜色,每个孩子都会不同,也就形成了充满差异的视觉个性化特征。

情感也在影响着他对色彩的选择,比如:一个孩子用自己喜欢的色彩画了一块圆乎乎的红色,说这就是爱爸爸,又在另一张纸上画了一团黑,说这是爱妈妈,而这个黑色里却有了情绪化的表达,因为妈妈今天刚对她发了火,她觉得妈妈生气的样子很难看,就用了自己最不喜欢的黑色,可自己还是爱妈妈的,因此在看似简单的色彩里包涵了纯真的复杂。

类似的微妙情感在涂鸦中会被孩子们无数次地表白,对这个可以替代语言、超越语言的特殊方式,我称之为“心灵画语”。

所以,在欧洲的儿童研究运动开始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涂鸦期的绘画作品成为心理学家分析儿童心理状态的可靠依据之一,涂鸦也被用来化解人之初遭遇的困惑与情感危机的有效形式。

如果家长们明白了涂鸦的内涵,装备好自己,一定会更加注重和关爱宝宝涂鸦的每一个过程,一定会充满赞许地渴望了解每一笔色彩每一根线条里的意义,再也不会再轻言“糊涂乱抹”之类的瞎话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