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婴童架构 » 一三岁婴幼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正确地认识孩子是成功教育的前提_动物性-社会性-父母-孩子-



核心提示:正确地认识孩子,是成功教育的前提。那么要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呢?要认识孩子,我们需要先了解4个关于孩子本性的真相,让我们看看下文。作为父母,身上担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当我们给孩子报名早教班、兴趣班时,当我们为如何教育孩子而困惑时,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你了解你的孩子吗?是啊,就如同我们种植蔬菜,我们要先了解蔬菜的品种、特性、生长规律,才知道该如何灌溉、施肥、除虫,才能让蔬菜茁壮成长。同样,教育孩子,首先不应该要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吗?在

原题:正确地认识孩子,是成功教育的前提
词频:孩子,社会性,动物性,父母,教育,孩子们,学习,潜能,成长,家长,教育孩子,自卑感,儿子,正确地


正确地认识孩子,是成功教育的前提。那么要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呢?要认识孩子,我们需要先了解4个关于孩子本性的真相,让我们看看下文。

作为父母,身上担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当我们给孩子报名早教班、兴趣班时,当我们为如何教育孩子而困惑时,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是啊,就如同我们种植蔬菜,我们要先了解蔬菜的品种、特性、生长规律,才知道该如何灌溉、施肥、除虫,才能让蔬菜茁壮成长。同样,教育孩子,首先不应该要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吗?

在我们身边,一些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非常紧张,孩子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他们通常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而那些优秀孩子的父母,通常对孩子的天性和本质有着客观的认识,在教育孩子时也有得体、恰当的表现。所以说,正确地认识孩子,是成功教育的前提。

要认识孩子,我们不妨先了解4个关于孩子本性的真相。

孩子是一个“人”

有的家长看到这里可能会嗤笑:我当然知道孩子是一个人呀,不然是什么?

可如果再问一句:什么是人?恐怕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这是讨论了几千年的哲学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人作出过经典的解释:人是天生具有社会性的动物。

这个解释划分出了人的两个特性:动物性和社会性。

动物性指人具有动物的本能和欲望,以个人享乐为行事准则。这在孩子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想吃的食物得不到就会哭;想拥有各种好玩的玩具;青春期后有对异性的好感等等。

社会性指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与他人进行交往,以社会规则为行事准则。例如与人和睦相处、帮助他人、从事生产劳动等。

很显然,在孩子身上动物性要高于社会性。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社会性。

但是,一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社会性的同时,会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否定和压制其动物性。例如强迫孩子把心爱的玩具给弟弟妹妹玩;孩子和别人打架,不问情况先骂孩子一顿;禁止早恋等等。这样的孩子通常会变的压抑、 退缩。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达到平衡。即快乐自己,也快乐他人,皆大欢喜。

聪明的父母往往能让孩子的动物性和社会性和平共处、相得益彰。

我见过一位聪明的母亲,她上中学的儿子想要一辆山地车,而这辆车的价格对于家庭来说算是奢侈品。她和儿子约定,能否得到山地车取决于儿子的表现。

得到100分即可,其中干家务一次1分,坚持跑步一天1分,照料一个盆栽2分,考试提高一个名次加10分。一个月后,儿子如愿得到心爱的山地车,也养成了干家务、跑步锻炼的好习惯。

这位妈妈没有否认和压抑孩子的欲望,而是设置目标,培养孩子的自律,从而在动物性和社会性之间达成平衡,促成孩子的成长。

认识到孩子的动物性和社会性缺一不可,才能在教育中不苛刻、不放纵,恰到好处地教育孩子。

孩子是一个自卑者

有的家长会说,我家孩子可霸道了,怎么看也不是自卑的小孩。

而在心理学家阿德勒看来,自卑的孩子会强烈追求优越感,从而表现出霸道的一面。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卑感。

婴儿来到世上,离开成人的照料就会死亡。即使成年后能够独立,依然要面对疾病、意外等不可控因素。人的自卑来源于人生不可控的事实。

适度的自卑让人产生自我完善的愿望,而过度自卑,势必让人一事无成,郁郁寡欢。

人天生具有自卑感。让孩子自卑很容易,简单粗暴地对待即可。而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却不是容易的事情。

教育即是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获得自信,实现人生超越。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自卑呢?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出现自卑情结。

由此可以看出,克服自卑感需要做到两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悦纳自我。

这要求家长在教育中,应重视过程而非结果,重视能力的培养而非功利的目标。例如,家长放弃对名次的执念,更重视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的培养。

心理学家贝克认为,人关于自我的核心信念体现在两个方面:能力和关系。简单来说,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源于两个问题:“我是否有能力?”和“我是否可爱?”

教育失败的父母通常有固定的口头禅,比如“你怎么这么懒?”“你怎么就不长记性?”等等。这样的口头禅传递了两个信息,字面上的信息是“你不好”,情感上的信息是“我不喜欢你”。

从能力和关系上对孩子双重打击,在毁灭孩子自信这件事上,效果自然不一般。

聪明的家长在培养孩子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培养与孩子的亲密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爱。

孩子是一个自我实现者

孩子是这样一个矛盾体:自卑与超越共存。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也就是说,每个正常的人,都有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和能力。

这要求父母尊重孩子自我实现的潜能,给孩子恰当的支持,去引导孩子不断成长。

脸书网总裁扎克伯格的父亲谈及对孩子的教育,说:“我和我的妻子都相信一点,那就是不要强迫你的孩子,要去发现他们的长处是什么,并且支持他们的长处,支持他们会富有激情做的事情。”

扎克伯格9岁时,看完《星球大战》后想自己拍一部电影。老扎真的给他买了一部专业摄像机,并发动全家配合拍摄。后来小扎兴趣转移,老扎依然微笑支持。小扎成立过乐队、诗社,是学校的击剑队长,最终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老扎的教育之下,其他几个孩子也都是人才,分别是媒体公司老板、文学博士、IT精英。

老扎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潜能,父母要做的,就是支持孩子的选择。

可是许多父母忽略了孩子自我实现的潜能,喜欢替孩子做选择,规划孩子的人生。这样做其实是压抑了孩子的潜能,不仅恶化了亲子关系,还诱发了孩子的诸多问题。

湖南卫视《变形计》近一期的主人公叫刘一鸣,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教师。成长于这样一个“优质家庭”中,却成为名副其实的叛逆少年,抽烟、酗酒、纹身、夜不归宿,让父母操碎了心。

刘一鸣说,父母总是否定他的想法,强迫他走父母规划好的路。初中毕业,父亲想让他上卫校,子承父业。可刘一鸣不喜欢,勉强上了一年就退学了。这件事成为他和父亲对抗的导火索。

父母剥夺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力,实际上是对孩子的控制。控制之下,要么磨灭了孩子成长的动力,要么造成孩子的反抗。

父母要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潜能,去引导,而非主导。

孩子是一个学习者

婴儿出生后,为了生存和成长,不断从环境中get新的技能和经验,直到生命终结。这个过程便是学习。

一般来说,孩子通过两种途径来学习:事和人。

先说“事”。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影响学习效果通常有两个因素:做事的情境和事情的结果。

认识一位优秀孩子的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特别会“来事”。她儿子上小学时,每个周末都邀请六七位同学到家里玩。一大帮孩子进屋后,换下的鞋子随手一扔,门口都没有下脚的地方。

第一次,她和孩子们说:下次换鞋后,鞋子要整齐摆放在门口。孩子们点头说好。第二次依然如故。于是她当孩子的面,把鞋全部从窗户扔出去。

孩子们面面相觑,一个孩子小声说:“阿姨,您把我们的鞋扔出去了。”她故作惊讶地说:“啊?这是你们的鞋吗?我还以为是门口的垃圾呢!”随后,她带着孩子下楼把鞋捡回来整齐摆好。

从此,孩子进门换鞋都会老老实实把鞋摆好。

这位妈妈把鞋从窗户扔下去,不但营造了让孩子们印象深刻的学习情境,也形成了明确的行为后果,让孩子们迅速养成了好的习惯。

学习的另一个途径是人,即孩子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尤其是模仿亲近的人、权威人士。

一位教师朋友说,班上有位学生成绩在年级拔尖。经了解,每天晚上吃完饭后,这位学生的家里是这样的场景:爷爷看报纸,奶奶翻杂志,爸爸啃书本,妈妈写教案。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除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外,别无他选。

掌握了孩子学习的规律,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游刃有余。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