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时代呼唤冷嘲热讽 批评家应学恩格斯(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文艺批评“和气生财”  中国文学岂能不死?
 
    文艺批评,一方面要明辩是非、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另一方面要扬善除恶,去伪存真。
 
    批评家的八股文,就是闭着眼晴讲瞎话。躺在文字游戏的襁褓里睡大觉,既舒服无比又安全保险。

    冷嘲热讽是人类的天性。一个人如果一辈子不会一点冷嘲热讽,会活得很枯燥无味,活得一本正经,活得很岳不群。
 
    文学就是人学。人学又包括喜怒哀乐。无论是文化批评还是文学批评,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但这还不够。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一团和气的老头或老太婆,就是最优秀的批评家。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也是一种特殊创作。创作就要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文字魅力。这时候,文采就显得相当重要。陈旧刻板、四平八稳的语言,无论你讲得多么苦口婆心,头头是道,无法让读者振聋发聩,荡气回肠。这时候,就有必要拿出批评的“杀手锏”——冷嘲热讽。把真相通过戏谑的方式娓娓道出,把精神的拳头揍到你的胸口上,让你享受满地找牙的痛感,这就是冷嘲热讽。
 
    冷嘲热讽是一块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所谓的“忠言逆耳”,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不咸不淡的批评,象万金油,擦擦皮毛,凉快一下,连个小感冒都对付不了。冷嘲热讽却能直抵人的内心。
 
    文化批评的功能,不是要置人于死地,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个谬误倒下了,新的真理站起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深刻、犀利的评论文章,必须具备杂文的一些批判特质。鲁迅认为:“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在我看来,不仅杂文如此,批评文章也应当如此。只有提到“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的高度,才能一针见血,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批评是一件得罪人的差事。冷嘲热讽是批评的正义要求。鲁迅是冷嘲热讽的高手。甚至和他同时代的文学家,都会使用几招冷嘲热讽的笔法。所以,冷嘲热讽风行的年代成了盛产大师的年代。我们也因此读到了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论战经典。
 
    现在好了,批评界一片和谐,什么“时代的风雷”,什么“语言的闪电”,统统不见了,项多下点毛毛雨,淋在文学的身上,幸福而温馨。于是文学大国逐渐衰落,不仅诺贝尔文学奖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有国人叹喟说:“文学死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