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博物馆如何借助外在策展人焕发新活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16年7月12日,广东省博物馆发布了“青花之约——广东省博物馆特展策展人招募计划”,首次对外公开招募策展人,引发社会关注。2016年11月10日,经过粤博陈展委员会综合初评,5位策展人及其团队从参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终评评审。2016年12月21日,终评评审会在粤博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馆内外的5位评审专家现场打分,最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朱铁权及其团队的“幽兰青韵:从科技、文化、贸易看青花瓷—馆藏明清青花瓷器展”方案获得了最高分数,朱铁权因此成为粤博首位馆外策展人。
  引入外来策展人并非粤博首创,但这种公开招募策展人的方式对zhongguo国有博物馆界仍然足够新颖,它引发了一个之前似乎不太受人关注的问题,博物馆的展览通常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博物馆需要引入外来策展人?
  “陈展”还是“策展”,这是一个问题
  博物馆的展览通常由陈列部门负责,“陈列”一词似乎就代表了公众对博物馆展览的印象——仅仅是把文物摆出来而已,或是按照类别,或是按照时间顺序,至于文物的历史、文化意义、艺术性等阐释的远远不够。在展览的陈列设计上,则更没有多少特点,无论什么展览,陈列方式都千篇一律。
  这说明在一个展览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内容和形式上,常规的陈展方式都很难令公众满意。
  在由展览延伸的其他版块,比如公共教育和文创产品的开发上,大多数博物馆理念的滞后更是有目共睹。博物馆陈展制度需要改革已毋庸置疑,国家文物局专门出台发布《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策展人制度,改变现在落后的陈展方式。
  入围本次粤博公开招募策展人计划终评的欧菲,现就职于深圳博物馆,专门负责展览陈列设计及展览统筹,同时也是一个专注于改善文博机构展览的研究平台的执行人,她认为目前国有博物馆常规的陈展方式是三大段:前言、单元、结语,没有故事主线是通病。
  国外博物馆的策展人更像是制片人,从选题、提交完整的策展大纲到寻找资金支持、评估展览的成本和收益都独立完成,他们拥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权。另外,馆内通常会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或是一群人与策展人一起工作,他们负责用展陈语言把枯燥乏味的研究大纲变成故事进行讲述。“这个过程叫‘释展’,是策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欧菲说道。
  而在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看来,现行的展览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开放性不足”。“很多研究者,包括一些专业人员,有非常好的相关文章和知识储备,但因为体制原因没有进入策展领域,我们想拓宽一下这方面资源的利用范围。因为一个公有博物馆的发展,光靠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希望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不光是策展,也包括产品开发、教育活动的策划这些方面。”
  博物馆改变陈展方式的推动力
  广东省博物馆近年提出的“无边界博物馆”概念,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有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由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联合编制并于2016年12月6日印发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是国家在政策层面推动博物馆未来更加开放的重要力量。该计划“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就是“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建立文物资源信息名录公开机制,首批向社会公开1万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00万件(组)国有可移动文物名录和基础信息,并逐步推进文物资源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资源信息开放程度、信息内容挖掘创新程度,以及信息产品提供的丰富性等都将纳入文物博物馆单位评估定级标准和绩效考核范围。据魏峻介绍,粤博在十三五期间将每年在网上放出一万件文物的相应资料,供公众欣赏、学习、研究。资料的公开化也鼓励有能力的策展人根据文物资料提出自己的展览创意,“一直以来都是博物馆定什么展览公众就看什么展览,将来会加入公众的意见,由公众决定想看什么展览。”魏峻在谈到策展人制度未来的探索方向时说道。
  因此,对外公开招募策展人只是粤博走向更加开放,更加公共性的策略之一,它反映的是整个博物馆运作思路的变化。
  开放不仅体现在文物资源上,上述《计划》“主要任务”的第二条是“调动文物博物馆单位用活文物资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文物博物馆单位在文物藏品资源、学术研究、人才队伍、形象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从入围本次粤博公开招募策展人计划初评的5位策展人的背景来看,粤博充分体现了它的包容性。这5位策展人身份多元,既有文博系统的专业设计人员,也有高校的师生团体、拍卖行部门负责人,甚至还有一位在校大学生。入围者周俊在一家拍卖行古董珍玩部任总经理,他说,这次策展招募是国有博物馆的一次重大突破,面向社会征集意见得到巨大反响,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参与其中。作为拍卖市场的代表,参加这次活动很受启发。“省博这次活动虽然最后只选出一位优胜者,但应该是一个多赢局面,给博物馆和社会人士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
  由此看来,粤博此次活动的目的之一:“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帮助博物馆更好地成长”,正走向一个良性的、乐观的方向。
  哪些因素决定博物馆的牵手对象?
  经过粤博陈展委员会12名委员无记名投票选出的5个入选团队,在进入终评环节之前,首先接受了一轮公众投票,总共5236票中,除了那位在校学生的方案得票率较低之外,其他4个团队得票率在22%到25%之间,相差很小。仅凭简短的文字介绍,的确较难理解各位策展人方案的核心、优点及不足之处。
  决定最终优胜者的是终评评审会的专家团,包括两位粤博馆方人员,馆长魏峻及副馆长肖海明,三位馆外人员,羊城晚报社副总编、广东省博物馆理事会理事周建平,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设计师邵战赢,及原广州艺术博物院副院长陈滢。从专家团的身份可以看出,从展览方案本身到外延的媒体宣传、展览设计等方面,粤博都有细致考量。
  根据馆方公布的终评评分表,评选标准有4项,分别是个人/团队素养(20分)、展览大纲内容(50分)、策展方案内容(20分)和观众投票(10分),可见,各位策展人对展览大纲内容的设计成为决定是否获选最为关键的因素。
  获得最高分的朱铁权团队的方案“幽兰青韵:从科技、文化、贸易看青花瓷—馆藏明清青花瓷器展”,用三条主线串联起了古今中外有关青花瓷的重要信息,视野开阔,契合政策倡导,同时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
  除了方案本身的精彩,朱铁权的高校背景亦对其夺得“粤博首位馆外策展人”桂冠有所助益。作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专注于古陶瓷科技考古的学术背景,使朱铁权对青花瓷的了解远超他人。另外,这一身份所带来的人脉、资金以及其他潜在的资源也是其重要的优势,而这些正是博物馆响应国家政策,完成“主要任务”所需要的。
  在陈述策展方案时,朱铁权说道“希望以个人身份拉开中大与省博合作的序幕”,在他看来,中大与博物馆的签约、合作虽然不少,但尚未触及展览方面。自己迈出的这一步既是专业研究的一个外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实践的机会,拉近中大跟省博的距离。
  终评成绩排名第二遗憾落选的欧菲认为团队与馆方最大的分歧主要还是对策展的理解不同,在她看来,策展不能仅仅看重展览大纲,这是个复杂的统筹过程,方案理念的前瞻性、流程的可行性、展览的落地性,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
  因此,一个策展人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多面的,“总体规划、理念、选件、评量、释展、设计、布置、预算、推广、出版、研发等各方面实施方案的考量,能主导协调展览的各层关系,具备有效调配人、事、物、时的多方位相对全面独立的统筹整合能力。”欧菲说道。
  博物馆与外来策展人的联姻能走多远?
  粤博馆藏青花瓷的展览预定2017年12月展出,一年的时间对朱铁权而言有些紧促,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已经比较繁重,这个展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让朱铁权团队必须加紧步伐。好在粤博馆方早就表态,展览的一切事宜都由策展人主导,馆方则给予全力配合。
  由于文物的特殊性,粤博方对策展人的要求也比较高。“第一这个展是古代艺术,古代艺术必须要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自己的学术支撑、文化内涵和素养。第二要有文字能力,涉及到的内容、主题、理念,设计等方方面面,都得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转化成文字,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有困难。第三得有时间,展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很多人保证不了。”粤博一位馆内人员说道。
  博物馆想吸纳外来策展人尚有不少困难,离建立起完善的策展人制度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这种改变是必须的,如欧菲所说“传媒时代给博物馆人许多新的启示和挑战,未来全球博物馆的展览趋势将是一个积聚幸福感、满意度、参与性的创造空间,它更关乎‘人’的感受。博物馆不仅展览面临变革,探索的过程也必定要经历新旧交替的阵痛期。”
  馆外评审专家陈滢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工作了一辈子,激动地说道:“在我几十年的文博生涯中,从来没有这样过,一个博物馆对社会进行策展人招募。美术馆有,但美术馆的招募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藏品,馆藏珍贵文物的策展人招募在广东省是第一次。入选的五份文案各自精彩,各有亮点,对我们这些专业人士来讲也有很大的启发。”
  “广东省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在这几年真是一个大的飞跃,大家都有目共睹,在我们广东甚至全国来讲,都名声在外。它的展览陈列从内容、形式,到社会活动,到文创产品,等等一系列,都是一个质的飞跃,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我们业内人士对它评价都很高,这次公开招募策展人的尝试,我认为是个很成功的突破,不但在广东是开风气之先,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