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千年古云中端出“文化盛宴”中国知名社火“声动江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社呼和浩特2月10日电 题:千年古云中端出“文化盛宴” zhongguo知名社火“声动江湖”
  中新社记者 李爱平
  鼓声响起,43岁的李福祥跃上舞台,浓妆打扮的他,与另外四名演员展开双墙秧歌《三打祝家庄》的武打对攻,一招一式像模像样。
  这是李福祥近十年来雷打不动的春节保留节目。从正月初六到元宵节,这位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农民每年都会“红一阵子”。尤其是2015年双墙秧歌斩获第三届zhongguo社火艺术节金奖后,他的名气更大了。
  李福祥的家乡托克托县,在秦始皇时期即为36郡之一的云中郡,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因此外界称之为“千年古云中”。而其传承的双墙秧歌亦有近400年历史。
  “小的时候,我就在家人的教导下习武,学会双墙秧歌的多种武打技艺后,就再也没有丢下。”李福祥得意地说,双墙秧歌在获得zhongguo社火艺术节金奖后,作为内蒙古非物质遗产项目,双墙秧歌的两位传承人每年都能拿到5000元人民币的资金。目前这个项目正在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官方对双墙秧歌的支持也激发了村民们节日期间更大的热情。78岁的朱贵儿,今年春节期间仍然出现在当地村镇及县城的演出现场。
  记者注意到,尽管他在双墙秧歌中的拿手绝活“七节鞭”舞起来略显迟钝,但他还是一脸阳光地说,能在舞台上表演值得,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会“七节鞭”。
  值得一提的是,双墙秧歌不仅有类似李福祥等人表演的“武秧歌”,还有在舞台上以“扭”著称的“文秧歌”。
  在当地县城10日上午举行的一场社火表演中,记者注意到,这些“文秧歌”的表演者迈着轻快的步伐,在舞台上从容淡定,引发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当地文联主席王建宏认为,双墙秧歌无论是“武秧歌”还是“文秧歌”,目前都存在年龄老化、传承乏力的现象。当地官方已将此作为“抢救”项目给予重视,目前收到一定效果。
  据当地官方介绍,部分双墙秧歌演员,已走进当地兴办的各类文艺团体发挥专长。
  中新社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托克托县春节期间端出的“文化盛宴”还有闻名中外的寿阳鼓、黄河九曲阵、皇杠等社火。
  为了将春节文化活动搞的丰富多彩,当地还首次从吴桥请来杂技演员助阵。这些演员的精湛表演,让很多人惊叹不已。
  一位不畏严寒的民众说,正月里的日子是黄金日子,一刻也不能耽搁。
  此言非虚。李福祥揪揪“戏服”说,这几天演出多,他还要赶往下一个地方进行元宵节前的“合练”。随后在记者的提议下,他做了一个劈腿的姿势问记者:“还行吧?”满足感,全部写在他的脸上。(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